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中,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6岁的乐乐是一名准小学生,9月份上一年级。这个假期,妈妈每天都给他布置了“作业”。前几天,乐乐忘了弹琴、读英文,妈妈下班回家抽查,发现他居然连最简单的几句英文都背不出,还悠哉悠哉地看闲书。妈妈顿时火冒三丈,一气之下,将给儿子新买的漫画书直接从21楼扔了出去,甚至对儿子恶语相向:“如果你下次再这样,我把你也从21楼扔下去!”
话一出口,乐乐妈妈也被自己所说的惊呆了。她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离新学期开学越近,自己的脾气变得越急、情绪也越发地失去控制?
据了解,随着入学时间的临近,小一新生家长的焦虑情绪集中爆发。其实,在我们身边,焦虑的岂止是准小学生的父母,不少家长都被焦虑所困扰,其内容也随孩子年龄的大小而变化,具体到很多“细节”:我的孩子应该四个月还是一岁去上早教班?如何选择到一所好幼儿园、名小学,如何上一所不错的中学,如何帮助孩子赢在中考和高考以便未来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个好的归宿……父母对孩子的高关注以及由此带来的高压力引发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养育焦虑”。
焦虑1:希望孩子样样全能
欣欣5个月就被妈妈带去上早教课,1岁多的时候又增加了音乐课和绘画创意课。如今,孩子2岁了,妈妈又在纠结是不是该学英文了。
4岁的宇航学得更多:周六周日要上音乐课、运动课、艺术课、绘画课和太极拳。因为上课地点距离家比较远,宇航中午只能在车里休息。尽管忙碌,但宇航妈妈觉得这样做是在培养孩子的素养和能力,她希望儿子将来除了工作,还能有自己喜欢的领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快乐。不过,在宇航妈妈执着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培养孩子的同时,也不确定这种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孩子很听话,表现也很好,但他好像没有自己的想法,也没表现出什么兴趣爱好。我现在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对,压力也越来越大。”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接受了西方的育儿理念,并试图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但他们同样对自己的做法没把握,总是忍不住担忧:这个理念到底是否符合中国的情况,照着做到底是成全孩子还是会害了孩子?在具体实践中,甚至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教育方法,不少人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快乐最重要,只要玩痛快就好,可是一旦上学又担心在竞争中落后,全方位地给孩子恶补。这些家长往往在矛盾的两极之间摇摆,忧心忡忡。
焦虑2:害怕子女成绩“掉队”
对于学龄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永远是家长关注的焦点。
采访中,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开学上小学三年级,如今正值假期,她的精神放松了许多,但一想到开学以后又要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陪她写作业,给她听写、检查、复习,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心里就发毛。“如今当父母,就一个字——累!”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他们表示,家长的“功课”越来越多,甚至替老师当“监工”,每天晚上“陪太子读书”,具体任务是分析作文题目、解答数学难题、订正错题……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年年提倡“减负”,但家长普遍对此将信将疑,不敢拿孩子的学业当儿戏,并身体力行,给孩子加码。他们不惜花高价把子女送进各种课外班,不少小学生、初中生家长还和孩子一起听课、“共同学习”,在北京一所知名的培训学校,一位陪女儿上奥数课的妈妈告诉记者,五年级的奥数已经相当难了,孩子回家总喊听不懂,上课跟不上。奥数在小升初的测试中还是一个标杆,不敢不学,所以自己只能充当“小学生”。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外培训机构也鼓励家长和孩子同学,目的是孩子有疑问可以随时向家长求教。如此一来,家长们周末也不得清闲。他们无奈于自己被孩子的学习“套牢”,却依然执着地对此越抓越紧。
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家长们不自觉地陷入了集体焦虑。据了解,在北京,一些就读于强调“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学校的孩子,其家长给孩子在外面报的班更多,在课外下的工夫也更大。全国妇联公布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学生每天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补习作业,这其中隐藏着无数妈妈的良苦用心。而每年中、高考前,很多家长如临大敌,甚至比考生还紧张的状况,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家长的焦虑心态。
诚然,一些家长在百分百地关注并投入到孩子的学习中去的同时,内心也很矛盾,他们开始思考陪读的隐患,对孩子有可能养成的“学习依赖症”和失去独立学习的能力越发担忧,却又不知所措。可以说,家长们的焦虑是多层面的。
家长何以集体焦虑
为什么今天的父母难以摆脱焦虑的困扰?仔细分析,这个责任不仅仅在父母——
独生子女提升父母期望值
如今的城市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而对于部分70后、80后的年轻父母来说,他们自己就是独生子女,孩子数量的减少,使得父母、祖父母们对独生子女的关注开始增多,也让父母、祖父母们经不起一点无论是健康还是安全方面的风险,更对孩子的未来寄予了无限的期望。要把两代人对孩子的憧憬变成现实,“教育”是必经之路。同时,不断丰富的育儿理论和流派,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又与商业利益相互交织,以至于家长真假难辨、遇到教育问题无所适从。可以说,很多人从初为父母时起,内心就充满了子女培养焦虑。
社会环境使然
如今,我们的教育依然延续着“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的模式,由于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中、高考制度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单一的选拔依据,以及社会人才评价体系看重学历,父母只能从孩子小时候就重视教育投入。
在现行教育体系中,家长们担心孩子因为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落后于同龄人,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冒险,他们的普遍心态是:家长抓得严,看得紧,孩子的成绩就有保障,家长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成绩;孩子要随大流、不能掉队;不要因为父母另辟蹊径的决定,使得孩子在若干年后掉进哪一条制度的裂缝,再也爬不出来。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归根到底,应试教育脱不了干系。一位资深的老师说:“家长无法改变社会的生存法则,孩子也不能改变教育游戏的法则,谁也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大家现在只能无助、无奈、被动地顺应潮流。”
竞争意识带来焦虑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首席教授劳凯声曾表示:“中国教育的竞争太残酷。”他认为,关键是制度本身是强调竞争、强调选拔的,“如果在这套制度中竞争不过别人,就是失败者就被淘汰,只有一步一步竞争过别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旦孩子不够出色,家长就会不自觉地陷入焦虑。
而竞争本身不利于孩子成长,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授陈建翔认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http://www.yywsb.com) 编辑: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