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培养出了李云迪、陈萨、薛啸秋等钢琴“杰青”,但昭义教授在国内钢琴教育界的号召力一时无两。8月4日晚,当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将他请来广州与羊城琴童面对面,引发了大人小孩的“追星”热潮。
在这场音乐交流演讲会开场之前,羊城晚报记者得以向但老师请教,听他讲自己的某些“冷思考”。随后,记者再结合活动当中但老师对琴童们的点评,不难感觉到,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音乐教授,如此奔走忙碌,实希望为当前的少儿钢琴教育纠偏。
不想被叫成“冠军教练”
因为教出了一众有出息的“徒弟”,但昭义总是被人冠上“冠军教练”、“王牌教师”一类的称呼。对此,他连连摇手:“坦率说,我一点都不喜欢别人这样叫我。教了一个冠军,难道就代表个个学生都能夺冠?再者,我从小就是不太出众的人,不习惯引人注目。”
他说:“学生走上国际比赛领奖台,我幸福;不过,如果有更多孩子能通过学习钢琴而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我会更幸福。音乐的社会功能确实是很奇妙的,它作用于人的心灵,有着文字或说教不可替代的功能。用音乐净化了的心灵,我觉得它是不太会作出恶事的。”
反对“学琴越早越好”
但老师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有机会接受音乐培养的孩子还是太少了!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学琴热”,应该继续发展,但一定要避免家长或老师强迫孩子往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并非每个学习音乐的年轻人都要以成为李云迪或是郎朗为目标。但昭义再三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放在钢琴教育的首位。“即使这些学琴的孩子以后不弹钢琴了,但他们有艺术的审美能力,能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成功。”
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也反对那种“学琴年龄越小越好”的观点。但昭义说:“学得太早,不仅使孩子过早地失去童年的快乐,而且他们的运动神经尚未足够发达,很难有效掌握,也会增加家长的负担。所以,最佳入门的年龄应该还是在5岁之后。”
技术征服乐曲并不够
考级,是当下少儿钢琴教育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对此但昭义态度鲜明:“钢琴考级制,是对家庭式教学的规范化引导和检验,目的是促进孩子对音乐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我坚决反对抱着功利目的去考级,并希望国内的音乐教师和琴童家长走出这个误区。”
但老师再三强调,不为钢琴而钢琴,不为考级而学琴,“钢琴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音乐素质教育”。他认为,考级本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让孩子们比较清醒地理解自己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在这个程度里面,自己完成的情况怎么样。而且它也不完全针对学生,还可以是一个评教评学的活动。
目前的状况却令但昭义十分担忧,对音乐的精神理解让位于对乐曲的技术征服。“更不好的是,因为艺术考级是一道道考题、一级级地考,所以钢琴教学为了应试,就变成只学‘考题’,这怎么行!就好比文化学习,要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最后才来一个考核。怎么可以把这个过程简化为学完这套考题、就去学下一年级的考题呢?你即使是考过了级或者是勉强保级,但速度达不到、音乐表现形式也不好、理解也跟不上,那这个音乐学来就没意义了。”
不过,但昭义也强调,不可走入另一个极端,即一味追求兴趣、忽略了严格训练。他说:“钢琴的学习和教育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兴趣引导在引进门的时候很重要,但随后训练的严格和枯燥是绕不过去的。”
合格钢琴教师还很缺
目前,但昭义除了在成都、深圳两地教学生,还在深圳当地设有两个钢琴艺术中心,从事师资培训方面的工作。他说,中国有了郎朗、李云迪、陈萨,是否就代表我们的音乐教育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仅以钢琴教育来说,其实最关键的还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现在是合格的钢琴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的钢琴教学质量不够。因此他希望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递给更多的钢琴教师,通过他们来培养更多的喜欢音乐的年轻人。
“现在,很多刚从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涉足少儿钢琴教育,他们可能本身早已淡忘了入门时的感受、规律,自身的专业学习也未见得水准很高,如果再不注重专门研究音乐教学的规律,会耽误了手头的孩子们。”但教授这样说。
音乐更要知其所以然
这一晚上的点评,但昭义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其实不太谈纯技术性的问题,而会针对孩子们弹奏的乐曲“纠”出不少理解上的缺失。
例如对弹奏《北风吹》的男孩,他会问:“知道白毛女的故事吗?”对弹奏《洋娃娃之梦》的女孩,他会问:“你知道这首曲子实际上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洋娃娃的歌———摇篮曲,洋娃娃之梦,以及洋娃娃的舞蹈吗?”对弹奏《小步舞曲》的琴童,他会问:“知道小步舞曲是起源于哪里,是一种什么舞蹈吗?”很可惜,孩子们几乎都用茫然的眼神回答他。
但昭义在台上再三说,音乐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只管学音符,那肯定不行。“只重视技术训练与兼顾培养音乐的感受能力,两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会很不同。老师们不仅要教孩子技术上的东西,更应当传播一种音乐文化,包括乐曲背后的文化背景、人文故事、作曲家的经历和心态等等,孩子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乐曲的内涵、也获得更大的乐趣。但从目前的教学来看,这一点非常缺,也是功利化、快餐化导致的后果,必须引起足够注意。”
记者手记
这一夜的友谊剧院,有种让人莫名感动的“气场”。
数百位家长带着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各种年龄段的琴童慕名而来,竖起耳朵想听名师指点。八点钟开场,观众都安静落座,迟到者极少。两个多小时的试奏和点评过程中,没有同类场合中难以抑制的儿童叫闹,更无此起彼伏的大人手机铃声。
但老师针对某一孩子的演奏进行个人教学时,扩音设备难以将他轻言细语的每一个字送满全场,并没有人起而骚动,大家有礼貌地等待主持人将某些重点大声转述,一边还得体地为被指导的那个孩子鼓掌、鼓劲。而台上的十位小琴手,每人演奏和被点评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0分钟,其余空当,他们仍以极大的耐心端坐,倾听。
也许有人要说,这不都是文明的本分吗?可笔者还是想套用一句有点烂俗的话,这一幕真体现了音乐素质教育的成果。学钢琴的孩子,甚至他们身边的大人,都显出几份令人欣悦的修养,这并非会弹几首名曲、娱己娱人那么简单。以记者多年采访文艺活动的见闻,他们高出了平均水平一大截。
即算是眼前大部分的家长和琴童,仍没有脱离考级、比赛、加分、成名的套路,但上面的这份收获,依然让已在中国“高烧”了十余年、其间也曾饱受诟病的“少年儿童钢琴热”,重新迸发出一道理性之光。(
http://www.yywsb.com) 编辑:红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