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从绘画来说,长期以“像不像”为标准评价画作,会使绘画成为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由于没有“心”的参与,也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长此以往,孩子的绘画过程就仅仅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因此,他的眼睛里有画,心里没有画。
在昆明执教的时候,达琳发现了一件让她大吃一惊的事。达琳在昆明仍然执教美术,有一次她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同一样的东西——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美国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结果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她朝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
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遮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令他深感失望、更感到吃惊的是,把墙上的圣诞树遮起来以后,孩子们竟然抓耳挠腮,咬笔头、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就是无从下笔。达琳不得不又把墙上那副圣诞树揭开。
这件事对达琳触动很大,她开始在执教美术时,有意识地观察中国学生。她发现,中国学生画技一般很好,他们画完画后,最常问的是“我的画画得像不像?”而达琳在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儿童绘画班代课时,班上的大部分美国孩子画技一般,作品更是不敢恭维:没有比例、不讲布局、更无结构可言,甚至连基本笔法都不会,肆意涂鸦。但他们从不问“我画得像不像”,而只问“我的画好不好?”
“像不像”和“好不好”引起了达琳的兴趣,她下决心深究一下“像不像”和“好不好”的问题。(
http://www.yywsb.com) 编辑:红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