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秋季3个月,起于立秋止于立冬的前一天,有六个节气。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每个节气15天,是气候由炎热转向寒冷的过渡。
秋季是一切植物生长平定、收成的季节,自然界因万物成熟而呈现出一派平静安定之象。正如《皇帝内经》中所说的,“秋3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时气候天高气爽,地气清肃,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藏,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代谢出现变化的时期,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立秋在末伏前后,气温虽然开始下降,但在江南地区还有“秋老虎”,有句老话---立秋后有24个秋老虎,即有24天连续干燥气候,其特点“温燥”,有夏季的热及秋季的燥而且在下半夜可转凉,因此早晚注意加衣,以免受凉。
燥邪致病特点
秋季本身的特点是“燥气当令”,称之为秋燥,秋季的主气为“燥”,燥邪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外感燥邪易造成阴津亏损的病变,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口渴欲饮,皮肤干燥、毛发不荣、易脱落、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2.燥邪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外合皮毛,鼻为肺之窍,而燥邪多从口鼻、皮毛而入,故最易伤肺,耗伤肺津。肺失宣降,因此多见干咳少痰,痰粘不易咳出,咽喉干痛,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袭肺,则影响到大肠,出现便秘。
燥气当令,防燥是首位
中医防治秋燥的基本原则是燥则润之,具体基本方法是:
1.保持室内的正常湿度,一般应在40%~65%之间为好。
2.多饮温开水以及牛奶、豆浆、果汁等。
3.多食蔬菜、水果以及适当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白木耳等。
4.少食辛辣煎炸食物,因这类食物助燥伤阴,会加重秋燥。
5.多做户外活动,保持身心愉悦、安静。(
http://www.yywsb.com) 编辑: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