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爱吃糖的宝宝容易长蛀牙,而绝大部分的宝宝都喜欢吃甜的,所以儿童期间,长蛀牙的宝宝还是挺多的。那么,宝宝长蛀牙了直接就可以拔了吗?
人们俗称的儿童“烂牙、蛀牙”,其实就是龋病。过去人们认为,它与不恰当的母乳或奶瓶喂养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又被称之为奶瓶龋、奶瓶喂养综合征等。蛀牙最重要的诱发因素是“居住”在口腔中的致龋细菌(尤其是变形链球菌)。
“爸爸,我牙痛!”
“让爸爸看看。哎呀,你小子长蛀牙啦,大牙中间黑乎乎一个洞,还有一粒饭嵌在里面呢。”
“那怎么办哪?”
“没啥,爸爸帮你拔了就成。爸爸小时候长蛀牙,也是爷爷给拔掉就不痛啦。”
这样的对话,相信我们都不陌生。“小孩子的牙反正是要换的,不用怕,拔掉就行。”不过,儿童蛀牙真的可以一拔了之吗?
1999年,国际口腔专家提出及早干预“儿童早期龋”的概念。通俗地说,就是0~6岁儿童发生蛀牙,引起不适症状,需行充填治疗,而非一拔了之。
致龋细菌,“口口相传”
人们俗称的儿童“烂牙、蛀牙”,其实就是龋病。过去人们认为,它与不恰当的母乳或奶瓶喂养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又被称之为奶瓶龋、奶瓶喂养综合征等。然而,事实上龋病的病因复杂,奶瓶喂养并非唯一的发病因素。
蛀牙最重要的诱发因素是“居住”在口腔中的致龋细菌(尤其是变形链球菌)。变形链球菌主要是母亲传播给婴儿的。在哺乳及与婴幼儿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母亲口腔里的变形链球菌就可以传播给婴儿。我国有很多妈妈喜欢自己先一勺一勺地尝过食物的冷热味道,然后才喂给孩子,出发点虽是爱孩子,殊不知却由此将致龋细菌传给了孩子。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早期龋的重要因素。进食过多糖类(主要是蔗糖、葡萄糖、果糖等),便为致龋菌分解、代谢、产酸提供了原材料。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如让婴幼儿含奶瓶睡觉、夜间多次喂奶,奶瓶内的牛奶、砂糖、果汁等,通过瓶口的奶嘴长时间黏附于乳牙上,很容易导致上颌前牙大面积龋坏。口腔的清洁卫生习惯也不可忽视。很多患有早期龋的孩子,牙齿上都有厚厚的软垢、结石和色素,就是平时没有做好口腔清洁之故。(
http://www.yywsb.com) 编辑: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