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心理/行为/语言
当代孩子最缺7种教育
作者:0
更多
现代的孩子衣食住行可谓样样不缺,但在不知不觉中,却多了很多坏脾气和坏毛病,比如自私、暴躁、挑食、不爱学习、说脏话、爱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爱打架等等不好的习惯和性格。追根究底,这些都是孩子缺少以下7种教育后的表现。

1.挫折教育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很少或几乎没有受到过挫折,特别是当学习或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自残、甚至自杀事件。根本的原因就是小孩就应该让他从小就不断地接受挫折教育,增强他的抗压能力。从根本是纠正当前的孩子怕苦、怕累、不怕死的现象。

案例

2013年10月23日下午,北京定慧东里小区内,初中生小颜(化名)放学回家后即跳楼,当场死亡。目前警方初步认定,死者系自杀身亡。据了解,小颜放学前,曾在学校被老师罚站3个小时。

2013年10月30日,四川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五年级某班的10岁男孩军军(化名),在语文课本上留下这句遗言后,从30层高的楼上跳下。事发前,语文老师曾因军军不遵守会场纪律批评了他。

2.感恩的心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是有求必应。这样很容易让孩子错误的认为:别人为他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是合情合理的。因此,造成他们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世界。成年后到了社会上他们也认为别人为他付出是应该的,他自己就应该得到。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做法,培养出的是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那他们以后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感恩。

案例

四岁半的小朋友对动画片《奥特曼》更为着魔,经常扮演奥特曼,经常对妈妈拳打脚踢。

3.自律教育

在很多家庭中,往往都会认为孩子太小了,不要太多的要求他。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孩子缺少了自律的意识,孩子们往往不知道该不该是自己做的事情。这不怪孩子,因为家长从没有要求孩子去做什么,很多应该是他们自己做的事,都由家长代劳了。所以现在的孩子都缺少自律。

案例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前几年的时候,中日儿童的夏令营活动,中国孩子垃圾扔的满地都是,而日本孩子都把生活用品收拾干净。这是教育的结果,也是中国现有家庭教育的悲哀。

4.不懂得尊重别人

现在的孩子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几乎什么都是他们说了算,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敬畏、不知道什么叫尊重。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很多,整个家庭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孩子这个中心的。所以现在的孩子有的甚至连生命都不敬畏,都不尊重,那怎么能让他们去敬畏这个世界、敬畏人生、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呢?

案例

本年度闹得轰轰烈烈的李某某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实早在轮奸案之前,李某某就因打人事件,被劳教一年。但是,一年的劳教并未让其悬崖勒马,反而变本加厉。

5.缺乏责任感

现在很多孩子对任何事都没有责任感,原因就在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应该负的责任是什么,因为家庭中的一切,责任都在家长身上,很少有家长会告诉孩子,在家庭中他应该负什么责任,他应该做什么。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就是推卸责任。举个小例子吧!某位家长看到孩子的时候,在墙角碰了一下,家长这时的做法很多都是去打墙,说是墙的不对,来哄孩子,这就是最典型的推卸责任。而在现在的家庭,更多的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而不告诉孩子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真正地负起社会的责任吗?

案例

最近,芒果台的《爸爸去哪儿》火到不行,也引发了观众对亲子教育的讨论。第二集中,林志颖的儿子kimi被突如其来的闹钟声吓到,为安抚小kimi,林志颖说:“闹钟不好,闹钟坏坏。”这一段也被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是推卸责任,而这也正是中国家庭教育中最常见场景。

6.惩戒教育

惩戒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古今中外都有过,也是流传最久的,被很多人所推崇的一种教育。但近些年,这种教育的弊端也显露不少,虽然它存在着很多弊端,但惩戒教育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方式。

很多的运动员都是经历过的,包括很多演员,在学习过程中,某些的动作不论怎么纠正就是纠正不过来,但在动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错的地方只要给他一定的刺激,他下次就会纠正过来。所以,现在必要的惩戒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很多东西单纯靠赞扬、欣赏是得不到的。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惩戒教育不是暴力教育,家长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尺度。

7.远大的理想

现在一谈到理想教育,就好像是说教似得,给人一种虚无的感觉。但理想教育还是必须的。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凭兴趣那种热情是有限的。只有孩子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当他决定为某件事情而奋斗一生的时候,这种动力才是强大的、永恒的。

如果一个人只凭兴趣,那种动力对于他来说,绝不是永恒的,因为人的兴趣是可以不断的转移的,所以产生的动力只能是在某一阶段的,而不是永恒的。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能让这种动力永恒。所以远大的理想教育是必须的。 (http://www.yywsb.com) 编辑: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