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肢体语言”,你了解吗?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秘密语言”,这种语言不仅指话语,更表现在孩子身体的活动和面部表情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所表达的内心意思,有时比说话来得更加真实,它反映的是孩子切身的幸福感和舒适感,还有内心最深层次的恐惧和冲突。
TIPS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的作者劳伦斯·E·夏皮罗博士认为,“和孩子交流时,语言只是答案的一部分。手势、眼睛交流、姿势、声调、反应和其他非语言暗示,对于信息的表达和接受具有重要作用。”
通常,孩子的肢体语言可以折射出至少两类信息:一类是先天能力的趋向;另一类则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习惯。前者帮助我们发现和扩大孩子的优势,后者协助我们了解孩子的行为环境。
一、先天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曾做过一些实验研究,在他的研究成果中,孩子的肢体语言蕴涵着某种先天能力的体现:
1.语言能力
“典型语言”:
有的孩子听故事喜欢闭上眼睛,脑中幻想他所听到的景象,或者喜欢安静听别人朗读⋯⋯
信息解码:
根据加德纳教授的研究理论:这样的孩子,对语言相对比较敏感,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
2.逻辑能力
“典型语言”:
孩子常爱把一排积木从大到小进行排列,或是把果盘里的苹果拿出来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排列,甚至把家中鞋柜里大大小小的鞋子,像仪仗队似的在地板上整齐排列⋯⋯
信息解码: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上述现象,不要随意责怪孩子调皮哦!或许他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会比较出众。因为,根据加德纳教授的研究理论,喜欢比较哪个东西更大、更重、更响,并进行比较排列的孩子,逻辑能力通常会比较强。
3.空间感
“典型语言”:
有的孩子在每天出门前,都要自己一件一件地选衣服。与那些连袜子都要妈妈穿的孩子相比,他们的表现简直太棒了。不过,妈妈却常常为此担心,因为孩子的表现似乎过于成人化了。
信息解码:
有时,当孩子表现出对着装有自己“独特”的喜好,似乎更愿意自主选择穿着的时候,妈妈或许也会有点小小的烦恼:有现成搭配好的衣服他不喜欢,偏要自己东拿一件,西扯一件,这不是成心找事儿嘛!事实真是这样吗?如果这样的孩子同时很喜欢看录像和照片,那么,根据加德纳教授的研究理论,其天生的视觉空间感要比其他孩子更强一些。
了解孩子先天能力的趋向,对我们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一些“怪异”行为,尤其是对那些表面上看上去不太合作,甚至“存心捣乱”的行为,能给予更多一份宽容。
二、后天习得
有时候,孩子就像大人的一面小镜子,孩子的许多动作就是成人动作的“缩小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孩子的肢体语言也可反映其所习得的行为环境:
1.指责的环境
5岁的女孩琳琳,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只要别人动作慢一点或做错了什么事,就用食指指着人家的鼻子尖,语气很凶地指责那个小朋友。
琳琳的妈妈看在眼里,觉得很不好意思,连忙赶过来,也用食指点着琳琳,毫不客气地训斥起来。一旁的家长们看了直乐,这一大一小的动作简直如出一辙。
信息解码: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意味着在这个家庭中,可能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偏重于指责型。如果琳琳的妈妈善于从孩子的肢体语言中读懂这些信息,就可以从改善自己的行为模式入手,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矫正的过程从父母的自省开始,过渡到行为的纠正,过程可能会比较长,还可能会有反复,却是必须要走的。
2.单调的环境
方方3岁,刚进幼儿园,妈妈很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生活、娱乐情况,可方方无法表达清楚。于是,妈妈问孩子,“你在幼儿园里做得最多的动作是什么?”孩子不置可否,妈妈便让他表演出来;而方方呢,只是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信息解码:
孩子的动作至少传递以下两个信息:一是,孩子不太合群;二是,幼儿园主要练的是“坐功”,教育和娱乐的手段相对较为单调和缺乏。爸爸妈妈一方面可以引导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另一方面,也应理解为什么孩子回家后有点“多动”。了解这两点后,请多给孩子一点宽容吧!
3.情绪的强化表达
成成6岁了,还是经常喜欢发发小脾气,跺脚、甩手都算小儿科啦,有时还用小拳头打妈妈。
信息解码:
3-4岁的孩子,在情绪的控制上往往会有难度,他们在发怒到无法言语的时候,通常在哭闹中辅以强烈的肢体语言,如:有些孩子一边哭喊,一边扭动身躯,表示极度地不情愿;有些孩子则用踢腿来表示自己不被理解;还有些孩子会边抽泣边紧紧抱住依恋的大人,表达内心的恐惧、紧张、不安或委屈。
对于某些孩子来说,他的一些肢体动作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一些则不能。
无论孩子出现何种肢体语言,家长都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和孩子一同情绪失控。接下来,试着猜测几种孩子哭闹的原因,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你猜对了,就会看见孩子肢体语言的幅度减弱,甚至没有了,那也意味着你成功地安抚了孩子内心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