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养十分细致入微,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很多家长发现,苦口婆心的说教,非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孩子的烦躁,甚至是逆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受到家长的关注过于密切。
孩子需要来自家长的爱和重视,但若这种重视的表达方式不当,变成了简单的监视,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给孩子一个释放情绪的空间
情景再现:
文文从幼儿园回到家,满脸不高兴。原来,他因为中午休息时吵闹,挨批评了。文文把玩具熊往沙发上乱丢,妈妈见了,狠狠批评他了。结果,文文更加委屈,第二天不愿意去幼儿园了。
分析:
孩子是有自尊心和思维能力的独立个体,他对于教育,尤其是批评教育,往往需要数次的反复纠正。在此过程中,孩子的情绪会发生波动,或愤怒,或沮丧等,家长不应苛求孩子省略这个过程,掩盖自己的情绪,这是他改变自己意识时正常的反应。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会慢慢接受正确的言行。对孩子的一些言行,家长宜采取适当的冷处理,给孩子一个较宽松的环境。
不要将问题无限拔高
情景再现:
冬冬端了满满一盆水到客厅里玩,结果,把地上洒得到处都是水。妈妈很生气,说他不体谅妈妈的辛苦,不珍惜用水,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分析:
教育孩子时宜就事论事,切忌空扣“大帽子”,否则,孩子不但不易接受,还会因惶恐而无所适从,渐渐丧失自信心。家长所讲的道理要贴近孩子的心理,才具有感染力。可以让冬冬和妈妈一起拖干净地上的水,用行动告诉他做家务的辛劳,学会珍惜用水。
淡化孩子偶然的不良言行
情景再现:
2岁的斌斌听见有人大声地说“滚”,觉得好玩,对着绒毛兔子说“滚”,爸爸听见了便严厉地给他讲了一番道理。谁知斌斌反而说得更起劲了,对着下班回来的妈妈说“滚”,于是又引起了一场“风暴”。
分析:
年龄很小的孩子尚不清楚语言的道德含义,对于脏话,多是出于好奇的心理进行效仿。当孩子的不良言行只是偶尔发生时,父母不妨先冷处理一下,孩子自己会把这当成一种无趣的东西,渐渐淡忘,有时会收到比严厉批评更好的效果。如果粗口出现的次数增多,家长就应该及时加以纠正了,多让孩子接触优美的话语,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同时以身作则讲文明语言。
贴心提示:
总之,家长不要用“放大镜”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草木皆兵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压力。孩子的创造力往往超出父母的想像,他能力的发挥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而不是一个被严厉目光监控的环境。给孩子多一份信任,孩子就会多一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