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话,当然要从叫我“爸爸”开始。晚饭后,我抱着女儿外出溜达时,指着自己的鼻子,问女儿:“我是谁?”然后再自答道:“我是爸爸。”女儿眨着星星般的眼睛,诧异于我的表演。
回到家里,我指着书架上的照片,又明知故问地问:“这是谁?”然后再把照片与自己比对一番,装作恍然大悟状,“噢!这是爸爸。”她也似懂非懂。
临睡前的游戏中,我指着她的小鼻子:“你是宝宝,”再指回我的鼻子:“我是爸爸。”怕她不明白,我一边用食指在两个鼻子间点个来回,一边解释道:“你是爸爸的宝贝,我是宝贝的爸爸。”她更是云里雾里了。
就这样,千万次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后,有一次女儿跌跌撞撞地蹦出“爸——噗”。她不完美的发音给我留下的却是完美的体验和记忆。那一刻,比我拿到博士学位时还要激动百倍。我早料到,这般锲而不舍地言传身教总会有收获的。
这更倍增了我教女儿的信心和勇气。女儿练习“哥”的发音时,因掌控不好咽喉部肌群的协调,很是挣扎了一段时间,而一旦驾轻就熟了,时不时地灿烂地叫一声“哥”。当然,“不要”可是女儿无师自通学会的,这个用来表示拒绝或厌弃的词汇,常常会伴随着她摇手、扭头以及斩钉截铁的语气一同出现,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我想可能是她从大人们“要不要喝水”,“要不要撒尿”等问话的频用语法中自行揣摩出来的成果。
可见,孩子们惊人的表现往往是对大人们愚拙想象力的无情讽刺。
教婴幼儿学母语,人们惯用“地毯式轰炸”的办法。其实,语言是需要逐步积累的,累积到一定的时候,顺口而来就成了一件易事。
(http://www.yywsb.com) 编辑:张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