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评委老师!刚才,老师指出的第一个题目,我必定多加练习,尽快纠正;第二个题目(牙齿不齐,影响发音),我会多留意,争取让牙齿早日长齐。”
说这话的是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稚嫩的童声,吐出的却是成人化的语言,让人感到有些怪。
近日,观看某电视台播出的少儿诵读竞赛,几岁的孩子,个个都像“小大人”,一点也看不到儿童身上应该有的天真活泼。
这样的“小大人”现象,并不鲜见。在中小学生座谈会、演讲竞赛、评优发言等场合,学生口才、表达越来越好,但细心听听,其中不少却布满成人常用的空话、大话,内容空泛,套话连篇。
一位小学老师先容,在学校里,察言观色、处事乖巧、成就不错的孩子很受欢迎。比如,课堂上假如有人回答不出题目而惹老师朝气,几个小干部就会主动举手,缓解为难气氛;碰到老师生日或教师节,孩子们会主动给老师送礼物;选班干部,孩子们也懂得买些巧克力、牛肉干、果冻给同窗,好拉到更多的“选票”。
少年儿童本应纯洁无瑕、天真烂漫,过早成熟,反应的可能是一种世俗化、庸俗化倾向。比如,男孩子在一起经常比谁的爸爸官更大、谁家的车更高级;小女孩经常穿吊带衫、迷你裙、露脐装,相互攀比名牌;有小朋友说,“现在同窗关系很难处”,过生日不宴客,大家就会嘲笑他“吝啬”;别人宴客就得送礼,礼物太便宜,还会被笑话。
“小大人”现象,恐怕是家长观念世俗、急功近利结出的“苦果”。一位朋友的孩子读小学三年级,40人的班中竟有25名干部,只有15名“群众”。本来,不少有门路的家长纷纭打呼唤,渴看让孩子当干部“锤炼”一下。老师只好每一个“职位”都设置若干“副手”。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竞争“干部”中胜出,还教孩子拉关系等成人常用的“宝贝”。
学校教导也存在一些题目。面对升学的压力,老师们对不同成就、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冷热两张脸,即便排位置,也要好学生先挑;有的老师还通过学生让家长办事,这些“小事”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价值判定和行动模式。
千万不可低估不良社会环境的污染。正像学者指出的那样,电视文化、娱乐文化及贸易文化,给儿童的精力世界所造成的损害是宏大的;影视、网络等民众传媒在加速地将少年儿童推进成人世界。在广告中,儿童成为主角,稚嫩的童声成为商家赚钱的机器。在各种各样的“选秀”节目中,也时常见到儿童的身影。
儿童提前“成熟”,不但会被扼杀想象力、发现力,更会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塑造。有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由于那是生涩的,揣着童心的儿童,才是健康的。渴看“小大人”现象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少年儿童回回童年,回回童真。
(
http://www.yywsb.com) 编辑:张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