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一本写满真诚、善良和纯净的童话书。接近她的时候,请放轻你的脚步,别惊扰那个熟睡婴儿般恬静的梦;翻开她的时候,请洗净你的手,别让世俗的灰尘蒙蔽他们清亮的眼睛。
作为教育者,我总不喜欢被各种条条框框的规矩约束,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希望他们正直、善良,希望他们知道感恩、懂得尽心尽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作为母亲,我不希望自己是面孔严肃的长者,我只希望自己能更近一些地走进女儿的世界,倾听她的呼吸,倾听她的世界里草长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和童话发芽的声音。
看过很多教育专著,也学过好些教育理论,可是,当女儿出现在我的世界里的时候,一切理论似乎都苍白了。生命是灵动的,我们不可以用书上的文字简单地来确定她的每一个脚印。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可只要孩子不出现,我们也许永远准备不好。摸爬滚打,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也一起享受着成长的快乐。
我总希望孩子做一个会感动的“性情中人”。我自己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无论生活和现实多么局促,我都会给自己的心找一个宁静的角落,并且在这个角落里平和地微笑。幻想和文学的组合让我免不了多愁,免不了善感。
生活中的我常常是一边读着书、看着电视,一边泪流满面。虽然说出来总被人笑话,可我觉得很幸福。有泪水就证明还有感动,有感动就证明还没有麻木,这本身不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有诗有酒,可哭可笑,朋友在一起彼此呼为“性情中人”。
可能是我给了女儿太多的影响,也可能是女儿从出生就秉承了我的天性,她小脑瓜里的想法总是稀奇古怪,她也常常为故事里的弱者黯然神伤。
一天傍晚,我带女儿在校园里散步。暮色笼罩着楼群,三三两两的学生从我身边走过,和我打着招呼,一切都很温馨。“妈妈,我听着这个音乐为什么老是想哭啊?”我这才注意到空气里弥漫着的轻柔的音乐声。
第一次听女儿说出这样的话,我在惊诧的同时竟然被女儿感动。我并不曾刻意引导过她去体验什么,可是小小的她竟体验到了。也许,这对于孩子来说还是说不清楚的感受,但作为妈妈,我会珍藏,会为她记录,她小小的心懂得感动是送给妈妈最宝贵的礼物。
在我们家,最弱势的不是女儿,是我。不信看看这两个小故事吧。
晚上,我和女儿下楼。楼道里的灯坏了,很黑。
我问田田:“女儿,天很黑,你怕不怕?”
她没回答,却反问我:“妈妈,你怕不怕?”
我故意压低声音说:“妈妈有点儿害怕,怎么办?”
我以为她一定放弃下楼,然后拉我回家呢,可出乎意料的是,她说:“妈妈不怕,有我呢!”
黑暗中我看不清楚宝宝的表情,但是听着她的话,我似乎听见她的小胸膛里怦怦的心跳声。我装作有了勇气:“好,有宝宝在,妈妈就不怕了!”于是,她拉着我的手下楼。
我给了孩子勇敢的权利。我知道,她心里是自豪的,她自己也会在这样的自豪中慢慢勇敢起来。
还有一次,我和宝宝一起吃雪糕,我拿到的恰好是我不喜欢的牛奶味。咬第一口我就吐了出来。女儿满脸的关切:“妈妈,怎么了?”
我皱着眉头告诉她我的雪糕不好吃,宝宝竟然想也没想就说:“妈妈,你吃我这个,不好吃的给我!”
她竟然问也没问如何不好吃,她竟然毫不犹豫,那一刻,我似乎成了孩子。我也就真的没客气,和宝宝换了雪糕,心安理得地享受了女儿的慷慨。
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这份慷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孩子知道关心别人,让孩子不自私。
孩子是一本生动的童话故事,她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都是一个个透明的童话。我不做童话的破坏者,很多时候,我和女儿一起搭建着这个美丽的水晶城堡。女儿找不到她的小伙伴明明了,就去问过路的叔叔:
“叔叔,你看见明明了吗?”
“明明是谁啊?”叔叔被问得一愣。
“就是一个小伙子啊!”
“明明多大了?”叔叔很好奇。
“明明都快7岁了!”女儿一本正经。
过路人大笑着走远了,女儿莫名其妙,问我:
“叔叔怎么不认识明明呢?”
明明不是明星,不是每个人都认识他,过路的叔叔也没听说过7岁的小伙子,自然笑着离开。可要是把这些都解释给她听是不是很复杂呢。于是我告诉她:
“叔叔认为你自己找到明明才是最好的!”听了我的话,宝宝开心地跑去做游戏了,而我自然沉浸在女儿单纯的语言带给我的单纯的快乐中。不去破坏,试着享受。只要你认真去读,只要你用心去读,那童话里的每个字、每个句子都是精彩的。
孩子在不断地长大,我们也曾经是那样天真烂漫的孩子。成长,不单是年轮的增加和岁月的流失,年龄的累加中,孩子身上渐多的是世故,渐少的是单纯。当有一天,我们曾经小心翼翼握在手心里的童话也变成了和我们一样索然无味的流水帐时,我们会不会觉得悲哀?
希望每个家庭都是一个保鲜袋,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带着自己最美丽的故事走向明天,希望每个小童话都永远生动,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