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他们的语词建构着属于他们的世界。语词是一根丝带,沿着它,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牵引着它,孩子蹒跚着成长。
一词一世界一语一天堂
——以“学语”引导认知
女儿学语已经到了双词语期,用两个词可以基本上表达她的意愿和想法。我开始配合着图画给她讲有简单情节的婴儿童话,她用她的语言重复我讲的故事,像模像样。我想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就指着图书上每个故事前的解释说明“写给妈妈”给她读——写给妈妈,她清晰地重复着,忽然眼睛一亮,蹲到我的脚边,指着我的鞋说,“鞋给妈妈”!
女儿会从1数到10以后,我就用卡片写上“1、2、3、4、……”,让她学着认数字,她乖乖的样子,看着数字,读“1、2、3、4、……”。我以为她懂了,就对她说:“娃娃,把1给妈妈拿来。”,她站在那儿,许久不动,小眼睛转一转,跑到她的衣箱那儿,拿出一件毛衣,说:“衣,衣!”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急于求成。一个声音、一个语词与一件事物相联在我们看来是太寻常的事,而对孩子来说,这是认识的一个飞跃。它标志着孩子可以进行言语思维了,而在此之前,他们还无法凭借语言这个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工具进行思考。但是,这种思考也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写”、“给”以及数字对刚刚学语的孩子来说,太抽象了,它不像“鞋”、“衣服”这类他们每天都接触的具体事物。为了让她明白“写”是什么意思,我订上本子,给她笔,让她在纸上写画,她边画我边说,“写字。娃娃写字呢!”让她能将写字的动作过程和“写字”这两个音节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对于数学认知,不单要让她知道一个音节对应着一个数字,还和她一起点数,让她体会数字的计数功用。了解孩子的语词世界是与她同行的第一步,更加重要的是,要以语词为纽带,牵引着他们一步步往前走。
一天,女儿忽然说:“我吃饭了。”我蓦然一惊——在这之前,女儿总是说“吃饭了”,或者“娃娃吃饭了。”“我”这个代词看似简单,可它的出现也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性的重大事件。孩子在出生以后的两年左右时间里,外部世界和他们的世界是混沌为一体的,逐渐地他们认知到周围的事物。他们的世界像一个圆圈,认知就是半径,随着半径的增大,这个世界也在不断扩大着。然后,虽然世界扩大了,但仍是混沌为一的。只有当他们有了自我意识,才可能将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分离开来,才能认识到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关系。而自我意识出现在语言上的重要反映就是“我”的出现和准确使用。
女儿已经有完整的自我意识了吗?经过观察我发现,她说“我”,基本上是在重复大人的话,比如,我说:“我想吃饼干了。”她也就跟着说:“我想吃饼干了。”而“我”究竟是指谁她并不清楚。问题就出来了,是应该尊重并走进属于她的世界,用她能真正理解的方式和她说话,还是牵引着她,逐步认识“我”、“你”、“我”和“你”、“我”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并尽快建立她的自我意识呢?
我选择了后者,不再单用“娃娃”和“妈妈”指代彼此。以前,我常说“娃娃吃饭了吗?”现在我说“娃娃,你吃饭了吗?”以前我说“妈妈给娃娃穿衣服。”,现在我说“娃娃,我给你穿衣服。”渐渐地,我发现,女儿的语言也在朝我的语式靠拢,渐渐地,她可以比较准确得当地使用“我”和“你”了。
孩子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是怎么构成的?仔细聆听他们的言语,我们可以寻到踪迹。一个词就是他们的一个世界,一句话映射着他们丰富的思想。怎样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语词是俯拾即是的得力工具。
我相信语词是一条丝带,维系并牵引着我们和孩子。
●杨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