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前夕,一些家长又在互相攀比着为孩子准备节日礼物。孩子在学校比礼物,实际上是在比家长。我不由想到一件往事:北京101中学的前身是晋察冀边区联中。当时,学校里有许多高干子弟,时任校长的郝人初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不允许任何学生摆干部子弟架子。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学校搬进北京。这时,星期六有人用汽车接起自家孩子来,还常有同学比谁的爸爸官大。郝人初在全校学生大会上批评这种现象,说我们不是八旗子弟,不准“比爸爸”!
不准“比爸爸”,不能比爸爸的官位、比爸爸的权势、比爸爸的待遇等等,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作用着实不小。它引导学生摈弃“生来高人一等”、“老子英雄儿好汉”之类的陈腐观念,鼓励他们自立自强、相互亲近、平等相处、团结友爱……
不幸的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老问题,今天却似乎更具现实性。
北京的闹市区有一所小学,每天送接孩子的汽车门庭若市。有一个高年级孩子,接连三天在傍晚放学后迟迟不出校门。爸爸有些纳闷,第三天就问孩子:“怎么都是你最后出来?”孩子开口说:人家爸爸妈妈都开着奔驰、奥迪、“马六”什么的,你开着破“普桑”,我哪有脸早出来?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些老师说,当下在孩子们甚至刚刚上学的幼童中,比爸爸妈妈“官”的大小、“权”的重轻、“车”的好差、“钱”的多少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如此比来比去,很容易使孩子们滋生不良观念,形成不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他们的未来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应当对孩子们的这种比较提出批评和引导,但却不能过多责怪他们,原因更应该从大人身上找。
“孩子的行,大人的影”。在很大程度上,孩子之间比爸爸妈妈的“官”、“权”、“车”、“钱”,与父母这第一任老师的熏陶、与家庭氛围有着直接关系。大凡父母的“官”念强、“权”欲重,孩童必受影响;车接车送、票子随要随给,孩子必定要比车好车差、钱多钱少。极个别家长甚至有意在孩子面前炫耀自己的“官位”、“权势”、“钱财”,能不对孩子产生恶劣影响么?
当然,更多的家长是出于对孩子的疼爱,生怕孩子受委屈才去攀比的。如今,许多独生子女成了家庭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含在嘴里怕烫着,捧在手上怕凉着”,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宁可自己勒紧裤带,也不能让孩子在同学面前丢面子,这种观念和做法,不仅有害孩子的现在,而且还会贻误孩子的未来。一个不会自强自立的孩子,是不会有太大出息的。
孩子们“比爸爸”,根子在“爸爸”、“妈妈”。“六一”节快到了,怎样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怎样通过“身教”对孩子产生示范作用,怎样让孩子正确地“比爸爸”——比谁的爸爸妈妈在身体力行“八荣”,在坚决抵制“八耻”;比谁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更严格,教育更科学;比谁的爸爸妈妈能以自己的辛勤工作赢得老师、同学、街坊邻居和整个社会的尊重。
孩子们这样比下去,说不定会产生“子教三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