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看过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的朋友问我,李跃儿自己开的幼儿园究竟有什么特别?去过李跃儿巴学园的两个分园,一些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带纱布的小男孩
一次到李跃儿巴学园分园时正赶上早上孩子入园,在门口,一个4、5岁的小男孩——脸上贴着一块纱布——也在进门,打量着记者好奇地问:“你来干嘛?”一副主人的口吻。在上课的时候,李跃儿向我介绍他纱布的来源:早些时候,他的脸蹭破了一点,医生给包了一块纱布上去,很快伤好了,但是孩子不肯把纱布拿下来,于是老师和家长就让他一直贴着——巴学园孩子的家长基本都是赞成李跃儿教育理念的,和老师配合得很好——虽然看上去怪怪的,并不美观。
(当孩子可能处于身份的敏感期,不论孩子是因为这样显得自己与众不同,还是因为他觉得受过白大褂医生的治疗而感到骄傲,他个人的感受和需要都应该受到尊重。)
还有一件类似的小事,一位家长在孩子室外自由活动时间电话打到园长室找孩子,李跃儿出去了一会,回来拿起听筒说:“不行啊,人家正玩得高兴,不肯来。你等到快吃午饭时再打来吧。”
(孩子正忙着,可以不用听园长的话,园长也不认为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招呼,其实就是两个字,“尊重”。)
她认为自己是公主
在巴学园的碧水分园,孩子们在自由活动的时候,一个小姑娘却矜持地坐在绘画室,身穿一套隆肩、收腰、大摆的紫色纱裙,做公主状。老师们没有去提醒她现在是活动时间,应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孩子在情绪漫游时,不应简单粗暴地打断她、指导她该怎么做,而是保护她的状态,等待这一阶段自然完成。)
李跃儿笑说:“近两个月,小姑娘每次到幼儿园都拿钢琴室的各种颜色的纱曼围在身上,做出各种服装造型,孩子们都围着她,觉得美极了。于是她妈妈给她买了这样一套公主裙,她就再也不愿意动了。”过了几天,李跃儿告诉我,她和家长沟通过了,和孩子商量,把公主裙收起来,还是让孩子用纱曼来自己制作服装。
(孩子天生有对美、对创造的追求,不可以以爱的名义压抑他。)
看她的表情很自信
在上音乐课时,老师随节奏,每和大家一起唱完一小段,就会把一件小乐器随机发到一个孩子手中,一直到大家全都拥有。李跃儿指给我看:“你瞧,那边那女孩,她刚刚来了一个月,她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还不太会等待。”果然,女孩一副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的神情。于是李跃儿轻声提醒老师,先发给那女孩乐器,拿到了乐器,女孩的神情在瞬间就变得开心了。李跃儿又指给我看另一个女孩:“她来了一年多了,已经学会了等待,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到。你看她的表情,就是专注的,充满期待。”
(学会等待,它所产生的延迟满足的效果对培养一个人的耐力是很有帮助的。)
你生气了吗
在同一节音乐课,老师在请孩子们一个个藏起铃铛让老师找的时候,一个小男孩一直主动帮老师递铃铛,结果老师一时疏忽,本该轮到这孩子藏铃铛时却把铃铛给了下一位小朋友。小男孩忽然站起来,扑向拿铃铛的小姑娘,不知是要抢铃铛还是要攻击对方。老师急忙把吓了一跳的小姑娘抱开了。李跃儿也急忙把小男孩抱在怀里。
“你生气了吗?”李跃儿温和地问。
“我不告诉你。”小男孩明显怒气未消。
“好吧,这是你的秘密,你可以不说。”
“那我不告诉阿德(幼儿园的一位小朋友)。”然后小男孩从李跃儿怀里挣脱开来,又活蹦乱跳地跑到孩子们中间去了。瞬间发生的小事故就这样结束了。
(在幼儿园里,通常老师会关注和安慰受攻击的孩子,但是孩子攻击他人也是有原因的,同样应受到关注和安慰,老师应帮他们宣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