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潜能开发
于细微处见爱心
作者:佚名
更多

  婴幼儿具有高超的学习能力,这是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早期教育的一大贡献。

  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婴幼儿开展早期教育的热忱和关注。

  首先,应当承认,关注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之一。因为,婴幼儿早期学习能力的发挥,能对今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后效和影响。于是,0-3岁的教育纳入了早期教育的范畴,托幼一体化成了早期教育的教育原则和托幼机构的组织指导原则,也成为广大家长的热门话题。

  但是,0-3岁的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与3-6岁的幼儿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对0-3岁婴幼儿的保养和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需要专业化的指导。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法兰克波特葛兰儿童发展中心的D.克莱尔等三位学者编著的《婴幼儿学习活动指导手册》丛书是一套理想的文献。我翻阅了书稿,感到作者的教育理念正确,全书的内容和形式也颇有创意,可操作性很强。诚如出版者所说,这本书为早期教育机构提供了一套系统的保教方案;给教师和家长传授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为婴幼儿开创一个扎实的成长基石。

  作为一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在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得更多的,倒不是本书丰富的活动方案和要求,而是如何看待儿童、如何看待早期教育的问题。我担心人们捧着这本书,按图索骥,统一口令,步步逼近,规模经营。为此,有必要多说几句:

  一、婴幼儿保教要遵照儿童成熟的规律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按照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通俗地说,基因有一张时间表,儿童的发展必然遵守这张时间表。这种由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对于婴幼儿来说,成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著名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格塞尔指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所谓准备,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发生。而在未准备之前,成人应等待,等待儿童达到对新的学习产生接受能力的水平。本书所介绍的各种学习、训练内容,都是在儿童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后展开的,读者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在儿童没有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时强制训练,更不能自作主张,超前训练,把本书的活动当作“开发潜能”的风镐或铁锹。

  格塞尔还告诉我们,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处于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之中,例如,2岁儿童的性格特征比较稳定、整合,发展质量较高,而2岁半的儿童性格特征相对不稳定,发展质量较低。到3岁时恢复平衡,3岁半时又会出现不平衡,表现为较内向等。在儿童发展质量较高的时期,亲子关系较和谐,家长和教师可以对儿童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在儿童发展质量较低的时期,成人对儿童不能急躁,不能惩处,不能伤害他们,而应该客观地看待他们的表现,耐心地等待他们度过难关。本书作者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次强调要“选择一个与幼儿能力相符的活动”,要“温和地处理事情”,要“经常性地给幼儿选择的机会”等,道理就在这里。

  二、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开展保教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本书是指导手册,不是教材。我们知道,教材具有严格的系统性和一定的封闭性,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规定的内容。而指导手册,就是为我们提供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建议,供我们选择和操作。这套从书里的很多内容是我们平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过的方法,但是作者将这些资料根据一定的理论指导,加以汇集、疏理、说明、系统化罢了。活动的本身是生活化、游戏化的,许多活动甚至能在不经意间完成。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寓教于乐,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而不能采用教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兴趣,关注他们的能力是否能及。在托儿所里,教师更要防止齐步走,一刀切,把活动结果当作鉴定和评比发展高低的标准。

  可以明确指出,这本书中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只具有活动性,娱乐性、启发性,而不具备诊断性。我们不能认为某个孩子一时不能完成一个活动就断言这孩子发展有问题,就给他们贴上一张发展落后的标签。要知道,教育和诊断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不能随意混淆。

  在发展的全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拥有的遗传基因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发展编织了一个无限宽广的网状框架,每一根网络都是儿童的一个潜在的发展空间。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所处的特地条件,儿童在这个网络的任何一个结点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发展都是特殊的,有差异。应该说,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多样性甚至代表着适应,因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种系在环境发生灾难性的变化时幸存下来的可能性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是人类发展有力量、有前途的表现;也是教育赖以存在的理由。因此,为了真实地解释人类,我们必须承认和欣赏发展的多样性,保护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千万不要抓住一个模子去“塑造”你心目中儿童。在所有教育中统一“模具”是极愚蠢、极有害也是最无效的行为。格塞尔非常诚恳地指出,“当前学校最大的需要是……把儿童当作人来看待,而不要把儿童当作一个必须去适应某个预定的模式的物体,这种模式对于个体通常是不适合的。” 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我们应学会用多元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发展。

  寓教于乐,不仅指的是成人应把教育内容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也指的是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是感兴趣的、愉悦的、有自由活动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三、加强亲子互动,营造和谐环境

  本书所提供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成人照看者,包括父母和托幼教师的照看下进行的。 因此,成人,尤其是父母与儿童的亲密程度,是婴幼儿保教是否成功的关键。“父母和儿童之间的联系就像与其他人的联系一样,是随亲子双方相互认识和理解的增进而发展变化的。” 在任何活动中,成人都应该充满对儿童的爱心,关注儿童的需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关注儿童的安全。同时,要热情地与孩子交谈。本书作者十分注重这一点,她们说:“本书的所有活动都是听说活动。在每一个活动中,你都要和孩子讨论他们看到的,正在做的和感受到的事。”“当你和一岁幼儿说话的时候直视他们的眼睛”,“用他的名字称呼他”,“如果他们向你要求什么或表示出对什么感兴趣时,你一定要用词语或动作来回应,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千万不要给孩子扔下一堆玩艺儿,然后就忙自个儿的事去了,儿童有事求你时,你正忙忙碌碌,只是哼哼哈哈地打马虎眼,对孩子不理不睬。要知道,对孩子的需求敏感不敏感,正是考验父母称职不称职、有没有爱心的试金石。

  无论孩子会不会讲话,成人对孩子的语言刺激都是必要的。来自环境的语言刺激能帮助婴幼儿构建外部世界的知识,在潜意识的层面上让儿童获得经验,让他们了解别人的想法,也从别人的言谈中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体会到自身的重要性,从而判断出环境的安全程度。而获得安全感,避免不安全感正是一周岁以内的儿童发展的任务!对于一周岁以上的儿童,体会到亲人的敏感和亲切,体会到亲人的关爱和支持,对于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会化发展来说,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直接态度,也来自家庭的情感氛围。夫妻恩爱、家庭和睦,是孩子身心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一个充满火药味的家庭中,内心恐惧的孩子怎么可能跟着你去“喂小丑吃饭”或“踮着脚走路”呢。

  四、 发展是一个终生的任务

  传统发展心理学认为:从出生到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期,成年后处于平稳状态,然后老年期进入退行性发展。上世纪60年代起,学术界开始关注人的毕生发展。事实上,个体发展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个体的心理发展目标包括三个可以转换的系统:成长、保持和调整。其中,成长指心理发展到更高水平,主要体现在儿童期。保持指个体面临新的挑战或潜在损失,努力维持和恢复正常的功能水平,主要表现在成年期。调整指当原有的心理水平在机能上不能修复时就在较低水平上加以调整,主要体现在老年期。在个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个体发展除了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历史阶段的影响和非规范事件的影响,每一个人的发展总是在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总体框架中得到实现的。

  可见,发展是一个终生的任务。早期经验本身“要么让一个人成功要么让一个人毁灭”的情况很少。相反,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机会去消除由早期创伤所带来的伤害,教他们新的技能并重新给他们指引一条更富有成效的道路。早期的不利影响和其他不利影响的持续,可能会造成不良适应的发展结果。但是,如果早期经验的潜在伤害被以后好的经验所抵消,我们可以期望具有可塑性和弹性的人类幼儿表现出强烈的自动纠正倾向,并表现出适应性的发展结果。

  总之,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早期发展既是奠基性的,又是初步的。忽视早期发展的作用是危险的,但过分夸大早期发展的“终生后效”也是有害的。

  每一位具有爱心的家长和托幼教师, 是否应该考虑,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爱心体现在儿童教育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呢!


                       王振宇

(http://www.yywsb.com) 编辑: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