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愉快、振奋等;作为幼儿教师应尽量满足幼儿各方面的需要,但幼儿有什么需要,作为老师在一日工作中就要用心地观察幼儿每一个细节。
一天孩子们在喝水时,只听盥洗室里传来了怪叫得声音,我赶忙过去,孩子们大声叫道:“老师这有土鳖”“啊!真害怕”,当时我看到心里也非常害怕,土鳖正在水池里爬,当时我没有敢动它。孩子们都过来看,胆子大的刘胤枢过来打开水,同时自己小声说:“唉!?它不怕水”这时我发现孩子们开始对土鳖产生兴趣,他们有机会就到盥洗室去看。以往老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幼儿类似的这种表现,就会说:“别动它很脏,”并拿纸把它捏走……孩子们的兴趣需要被老师的严厉所制止,从而幼儿的探索兴也被恶杀。《纲要》第一部分总论中说到: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在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驱使下,对周围世界中任何新颖、陌生或难以理解的事物都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这时孩子需要老师给与积极有效的应答。这时老师满足孩子们的需要,会激发他们认识、观察、了解昆虫。于是我壮着胆子把土鳖装进瓶子,孩子们看到我把土鳖抓到瓶子里,兴奋地围着我问:“老师抓它干什么呀”“你们想干什么用?”“我们养着它”“我们可以观察它”。
离园前,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土鳖,我问:“你们知道土鳖还叫什么名字吗?他居住在哪儿?喜欢吃什么?” 孩子们都摇头不知道:“老师想请你们回家去寻找答案” 。“老师去哪儿找呀?”当时我没有回答,有的孩子说我知道从书上找。第二天有些孩子把自己找到的资料带来了。在活动中他们自己介绍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我是从科学书上找到的”,“我妈妈帮我从网上找到的”,“老师,我这时从字典中找到的……”孩子们津津乐道地介绍,同时孩子们知道这些工具可以帮人们解答问题帮助人们学习。而没有找到答案的同伴非常认真地听。 后来,孩子们都主动地把自己找到的资料装饰得非常漂亮,这时又给了我一个启发,鼓励孩子为土鳖制作图书。帮助幼儿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制作成图书。怎么制作呢?与是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制作的内容,最后孩子们从土鳖的生活习性开始制作图书。有的和家人一起制作,孩子画画,家长写字。还有的孩子结合自己秋游的经历编了一本土鳖秋游的书,非常生动有趣。孩子们每天都去阅读。我发现孩子们看自己制作的图书非常积极、主动向同伴讲解自己制作的图书,以往不爱护图书现象很严重,而今,通过制作图书孩子们自觉地爱护图书了。他们还为土鳖制作了一个漂亮的家,他们说:“老师天气冷了,土鳖要冬眠我们为他制作一个家,好让它过冬呀”“你们想得真好,需要老师帮助吗?”“不用我们会做好的”。我发现孩子们的自信、动手能力提高了,也学会主动关心了。
现在,孩子们不但观察能力提高,并能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方式寻找答案,并动手动脑制作了《土鳖的生活》一书。由此可见,孩子们在充分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成为活动的发起者。教师能发现孩子们的这一兴趣需要与他们一起确定主题,并向纵深发展,相互渗透各领域教育,体现多种教育价值,从而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愿意参加探究活动,并能持续地、较长时间地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应为他们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其各种合理的需要,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北京市高井幼儿园 大班教师 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