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如果你是我们班的老师,如果有个学生做题,8道题错了5道,你会给他多少分?”“这个嘛,以100分为满分,1道约12分吧,那要扣60分。”
“啊,你这么狠心啊,才给他40分。”
“这有错吗?”“那他多丢脸啊。”(原来孩子也懂得成绩不好会内疚。)
“如果要拿回家给家长签字,你觉得他父母会怎么样呢?”
“‘啪啪’,他爸要打他耳光了。”
“如果你是他的爸爸,他考这么差,要你签字,你会怎么对待呢?”我饶有兴趣地问。
“那我就让他自己想想为什么考这么差。”
还很像个家长。
“他不去想呢?”
“不想就不签。”
还很严格呢。
“你想想看,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么差?”
“不喜欢学呀。”
“为什么不喜欢学?”
“……”他一时哑口无言。
我继续引出话题:“你班上,包括他在内,主动学习的多,还是被动学习的多?”
“当然是被动的多了。”
“为什么?”
“不喜欢学呀,没意思呀。”
“为什么不喜欢学呢?”
“……”
“那喜欢学什么学科呢?”
“喜欢上电脑课呀,体育课呀。”
“不喜欢学什么科呢?”
“不喜欢语文,数学,英语……”
“为什么?”
“作业太多。有的老师太凶。”
“那你是属于被动学习的呢,还是主动学习的呢?”
正在打游戏的他,头扭过来:“我是中间的,好呀,坏妈妈,又套我的话。”
哈哈,他又上我的当了。
你了解你的孩子吗?要想真正了解孩子,了解他的学习动态,对人或事的内心想法,可以试着在交流中用“如果……”的假设方式,转换角色引出他的想法、见解。其实假设中,很多话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因为他往往没有戒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