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潜能开发
批评孩子也要讲究策略
作者:佚名
更多

  3—6岁的幼儿由于受其身心发育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地会出现“犯错误”的现象。孩子所犯的“错误”,与成人世界的错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作为家长,应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时指出他们的缺点与不足,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何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幼儿欣然接受家长的建议和批评?以下几个小建议,你不妨一试:

  糖衣炮弹 先扬后抑

  同样吃药,没有糖衣的药片对谁来说都难以下咽,如加上一层甜甜的糖衣则效果会完全不同。对孩子的批评更是如此。家长可先积极肯定孩子的优点,再指出孩子的不足,引导孩子主动改变自己的错误做法。正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这样:“宝宝最近吃饭真好,不挑食了,要是再能保持桌面的卫生,不撒饭,肯定就更棒了!”比起声色俱厉的:“看你吃的!满桌子都是!都给我捡干净!”是不是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呢?

  旁敲侧击 潜移默化

  家长大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幼儿想要一样东西,不直接表明,而是绕着弯儿:“妈妈,那个玩具真好,我们买了送给妹妹吧?”“妈妈,我想闻闻这个蛋糕是什么味道的!”绕来绕去,就是为了变相得到它。家长完全可以学习幼儿的这种智慧,在孩子犯错误时,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引导他们悟出自己的错误,并能主动改过。幼儿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家长可从中得到一点启示:老师放在科学角供幼儿观察的西红柿不知被谁咬了一口,尽管老师一再强调:“你咬了,老师不怪你,只要承认就是好孩子。”可就是没有人来承认。最后老师旁敲侧击,一下子就找出了咬西红柿的孩子:“西红柿要和大家交朋友,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来摸一摸它,和它握握手。不过刚才咬西红柿的小朋友可要小心一些,到时候西红柿可能也会咬你一口。”果然,轮到咬西红柿的超超摸时,他竟不敢伸出手来,主动承认是自己咬了西红柿,还向西红柿道歉了呢!

  故事隐喻 深入浅出

  讲故事是教师最常采用的教育手段,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教育活动之一。鲜明的角色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会将生活中寓意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地呈现给孩子们。运用故事教学纠正孩子的错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得心应手。正如孩子把幼儿园玩具带回家,看似是孩子犯错误,其实并不是我们成人世界中的偷窃,而是因为喜欢。如果此时严厉批评,处理不当,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伤痕。做父母的完全可以把这些玩具拟人化,编到故事里:“这些玩具都住在幼儿园,幼儿园就是它们的家,你把玩具带出来,它们回不了家,找不到妈妈,会很伤心哭鼻子,就像你找不到妈妈,我们把它送回家好吗?”此时,幼儿触景生情,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会主动把玩具送回幼儿园。

  在幼儿期,批评艺术的运用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注意其灵活性和针对性,更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另外,还要注意幼儿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地点场合等。值得一提的事,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或明知故犯时,就要毫不客气地直接批评,让孩子直面错误,不留情面。

  (济南市白马山小学附属幼儿园 赵翠红)


(http://www.yywsb.com) 编辑: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