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家庭教养
父亲,您守候在摇篮边吗
作者:佚名
更多

  见到了两个久违的好哥们,他们都已是为人父了,自然问起他们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已经快3岁了,他却说,“说真的,我都不知道孩子是怎么长大的……这两年我特别的忙,从孩子生下来就没好好陪过他,基本上都是我老婆管的。也就是最近,我突然发现孩子怎么这么大了,而我竟然很少记得孩子以前的模样……”

  另一个说,“我倒是去年才做父亲的,但也没时间管孩子,一边要攻读博士学位,一边还要工作,简直应接不暇。不过,我想前几年也主要是喂养方面的事情,男人也插不上太多,等孩子上幼儿园了,懂事了,我就打算好好做爸爸了……”

  是的,守候在“摇篮”边的多半总是母亲。听了这两个“爸爸”的话,您有何感受呢?一般而言,做父亲的,尽管也非常疼爱孩子,但因为忙碌、因为要承担更多“养家”的责任,所以,往往不可能像母亲那样照料孩子。尤其对于0-1岁的宝宝,做父亲的,也确实有些“爱莫能助”,哺乳可是母亲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啊!是不是做父亲的一定要等到孩子走出“摇篮”了,才可能插手呢?

  让我们测试一下你这个当父亲的对自己的宝宝有多少熟悉吧——

  ●您的宝宝现在( )岁( ) 月?

  ●您的宝宝出生时,体重是( )kg,身长是( )cm?

  ●您的宝宝哪里长得最像您( )?

  ●您的宝宝现在的主食是( )?

  ●您的宝宝一天要吃( )顿?

  ●您的宝宝一天要睡( )小时?

  ●您的宝宝晚上和( )一起睡?

  ●您的宝宝现在最爱做的动作是( )?

  ●您的宝宝现在最喜欢的玩具是( )?

  ●您的宝宝现在最喜欢的游戏是( )?

  ●您一天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除去睡觉)有( )小时( )分钟?

  ●您与宝宝在一起时,一般做些什么( )、( ) 、( )?

  如果宝宝的母亲也来做一下测试,一式二份,彼此对照一下,我们就很清楚地发现父亲是不是经常在“摇篮”边了。

  “父亲”的意义

  虽然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母亲一直与孩子,尤其是0-3岁的宝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母亲十月怀胎生下了孩子,是母亲用乳汁养育着孩子,而且众多的研究理论也支持着儿童早期需要母亲的守候与呵护,比如,认为母亲更细致、耐心、慈爱等,有利于孩子得到周到的照料、发展孩子的安全感与对世界的信任感;再加上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母亲非常自然地成为孩子最大程度的陪伴者。

  但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却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这些孩子在学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以后在社会上也更容易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父亲(男性)对于孩子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1、父亲是孩子的另一种性别认同——“男的”。

  父亲是相对母亲的另一种性别角色,是另一种社会角色。孩子从父亲身上感受着男性的特征、男性的责任与男性的位置。男的当然与女的不同,从身体上,爸爸一般高于妈妈,爸爸一般比妈妈劲大,爸爸一般比妈妈强壮,所以,爸爸可以当大马骑,爸爸可以陪宝宝“疯狂”,爸爸可以把宝宝扔得高高的再接住……

  2.父亲是孩子的另一个“视角”,另一种行为榜样。

  世界是一个客体,只有男性与女性共同来注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是完整的,才是和谐而美妙的。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同样需要“两性”的视角。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荣格就说过,我们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既有“男性”特质,也有“女性”特质,这些特质使我们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使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待人处世,我们有温柔,也有坚强。

  而这两性视角正是来父母自抚育孩子的过程:一般来说,母亲更多地给以孩子女性视角,让孩子更多地学习母性的行为方式;而父亲则可能更多地给以男性视角,使孩子有机会习得男性的行为方式。久而久之,那些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就成了我们的人格特质——

  “我女儿3岁多的时候,在公园骑小童车玩,不小心骑到一块石头上,摔倒了,我马上就要去扶她。可她爸一把抓住我,并高声对女儿说:‘好甜甜,快起来,你是个勇敢的小骑士!’结果本来已经撇嘴想哭的甜甜,竟然没哭就爬起来了……”

  3、父亲是孩子的另一个发展空间。

  常听母亲们抱怨父亲粗心、不管孩子,而恰恰因为这样,反而给了孩子自我尝试、自我探索、自我纠正的机会;母亲密切“盯视”却会造成孩子过度的依赖与被动:

  “我下班回家,听到屋里叮叮当当地响,以为是他爸在修理东西。可进去一看,竟然是3岁多的儿子拿着小榔头在一块木头上钉钉子,而他爸则在一旁欣赏。我一把夺下儿子的小榔头,冲着他爸就训:孩子这么小,你怎么可以让他用这么危险的工具……这时,儿子已经在大哭了,因为我突然剥夺了他的乐趣。

  孩子他爸说,其实咱儿子特别能干,你可不要小看他。你看这些木头上的钉子都是他钉的,不是好好的吗?我已经教过他技巧了,没事的!……看到儿子那么伤心,我只好将小榔头还给了他,儿子也确实给他爸争气,一点都没伤到自己……”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父亲带的孩子更聪明”。研究是这样概括的:主要就是因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父亲的知识面较广,尤其是在历史、地理、哲学方面胜于母亲,这对拓展孩子视野有利;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和勇敢,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父亲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情,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然,父亲、母亲特征并非仅仅性别所决定的,他们各自的个性也是很关键的,不否认也有非常细致、罗嗦的父亲,或者大大咧咧、不计小节的母亲,但无论怎样都是“父母有别”的。

  父亲——从摇篮边开始

  那么,父亲什么时候介入孩子的养育最好呢?答案是:从一开始,就是宝宝诞生的第一时间(甚至女性怀孕之初),就应将“父亲”这个角色与“孩子”联结起来。这种“联结”是心理上、观念上的联结,要从思想上就接受“父亲是宝宝不可缺少的照料者”,“父亲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抚育的过程”;而如果认为“养孩子是女人的事情”,那么宝宝身边绝大多数时间都会是女性。

  父亲与孩子之间因为缺乏早期联结而会变得彼此陌生,早期的“排除”就象一堵生根的墙一样横亘在父子之间。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上,孩子总是敬畏父亲、远离父亲,即使住在一起,仍然无法心灵接近;而对于母亲,却总是怀着深深的爱与亲密感。

  因此,既是提示男性、也是提示女性,要从一开始就接纳父亲,一开始就让父亲走近孩子,和母亲一起守候在孩子的“摇篮边”。只有早期的“走近”,才会有真正的“走进”。否则,做父亲的不要奇怪“孩子与我没话好说”;做母亲的,也不要责怪父亲“怎么总是不管孩子”。

  另外,“摇篮边”的父亲不仅仅是对孩子的爱,也是对孩子母亲、妻子的爱与支持。

  父亲的陪伴应从摇篮开始!

  要想父亲在摇篮边,那就要给父亲留出必要的位置,并且让他体味到陪伴的成功。

  *对父亲而言:

  1、从观念上接受“父亲”角色,告诉自己,孩子需要我,孩子的母亲也需要我;

  2、宝宝需要你每天去看看他、亲亲他、抱抱他、逗逗他;

  3、宝宝的妈妈也需要你每天的问候、鼓励、亲吻与拥抱;

  4、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换尿布、冲奶瓶、带孩子户外活动等;

  5、合理分配家内与家外的活动。

  *对母亲而言:

  1、观念上接受“父亲”角色,告诉自己,孩子需要父亲,我也需要孩子的父亲;

  2、保持与父亲的亲密交流,不要将自己今限于“母亲”的身份;

  3、留出父亲与孩子联结的空间,让父亲有机会接近孩子;

  4、信任父亲,给以鼓励“你做得很棒!”

  5、做适当的分工,让自己有休息的余地;

  6、主动做出“我需要帮助,孩子需要你”的表示,让父亲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文/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徐浙宁)



    关键字:父亲  家庭教育  性别角色  父爱  
(http://www.yywsb.com) 编辑: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