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玩具大本营
区角活动彰显幼儿主体性
作者:佚名
更多

  区角活动彰显幼儿的主体性、实践性、自我性。但幼儿的心理特点具有有意性水平低,思维灵活性弱、操作探索的坚持性较差等特点,加之生活阅历少,接触事物有限等因素,因此,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适时介入是指教师适度把握干预时机,干预过早会影响孩子自主性的发挥,干预太迟则可能会抑制幼儿的兴趣。对教师而言,较为困难的是如何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的区角活动。为此,我们作了初浅的探索。

  适时介入

  “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了阻碍其探索行为、影响其思维的某个问题,即所谓认知失衡。这些“结”可能会影响幼儿活动的进程和兴趣。此时,教师要提供帮助,适时介入幼儿活动。

  近来,孩子们开始探索用纸建构纸桥。活动中,怡怡、小宇和思思不断变化各种方式搭建纸桥。不一会儿,怡怡高声叫起来:“徐老师快来看,我们把桥搭好了。”“真不错,祝贺你们成功了。”看着那并不结实的桥,我在肯定他们的同时,有了新的想法:“让我们试试桥的本领吧。”转身我拿块积木轻轻放在纸桥上,结果可想而知。“哎呀,怎么会这样?”孩子们惋惜地说。“别泄气,再试试看,让这座桥变得结实些。”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又操作起来。不多时,怡怡兴奋地宣布,新的纸桥诞生了。当孩子们小心翼翼把积木放到纸桥上、纸桥纹丝不动时,孩子们不禁欢呼雀跃:“我们成功啦!”

  幼儿在搭桥的过程中,较多地关注桥的外形特征和结构,对桥的承载力缺乏了解。教师通过一块积木解开了桥面承重这一“认知结”,有效地推进了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耐心等待

  幼儿有强烈的探索兴趣,但由于知识经验所限,经常会碰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要学会等待。教师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可能会干扰幼儿原本富有想象和创造的活动。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介入才是合适和有效的。

  中班孩子在探索角玩测量游戏,如用卷尺测量玩具橱、用皮尺测量娃娃和小朋友的身高、用木尺测量书的长度和厚度等。讨论交流时,宋老师问:“能告诉大家测量的结果吗?”小雨说:“娃娃的头是三十、书是一。”其他孩子众说纷纭。此时,宋老师故作无奈地说:“你们这样告诉我,老师记不住。”小雨着急地说:“那怎么办?”随之,小雨用笔将量好的尺寸写在娃娃的身上、书的封面上,别的孩子也纷纷仿效。见状,宋老师说:“今天小雨想了一个办法,将量好的尺寸写在实物上,你们觉得这办法好吗?”琪琪说:“这办法好,量好了马上记下来,不会忘记。”悦悦说:“有一点不好,这样会弄脏玩具橱和娃娃的。”宋老师顺势说道:“你们再想想办法吧。” 活动后,宋老师在探索角放了一些纸和笔,但接连几天,探索角少有人光顾。又到了区角活动交流时间,宋老师出示了大班幼儿的天气预报记录,引导孩子直接感知记录用途和作用。一番对话后,小雨说:“宋老师,我们把量好的尺寸像哥哥姐姐一样记录下来好吗?”“这个办法好!”大家一致赞同。小雨、琪琪、悦悦等来到了探索角,开始探索用笔和纸记录他们的测量结果。

  当教师试图让幼儿记录而未能如愿时,没有急躁,而是耐心等待;当幼儿对活动即将失去兴趣时,教师适时地引入了新的内容,帮助幼儿获得新的学习方法。

  启发暗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探索活动,成为幼儿的伙伴。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以适当的方式回应。

  三个孩子在“玩色区”里玩色,阳阳瓶里的水变成了紫色,他兴奋地试图记录下来。可找遍蜡笔盒,也未见紫色蜡笔,他走到波波老师身边:“波波老师,我发现红色和蓝色的水放在一起能变成紫色,太有趣了!可笔盒里没有紫色,我怎么记录呢?”波波老师稍作思考,转身走到阳阳身边:“我也找不到紫色的蜡笔,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阳阳想了一会儿没有结果,又去玩别的颜色了。当他无意中将红色和黄色调和在一起时,波波老师望着生成的绿色,若有所思地说:“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就会变成另一种颜色,真奇妙!”阳阳问:“波波老师,我把红色蜡笔和蓝色蜡笔放在一起涂会变紫色吗?”“你试试看!”阳阳先将红色涂在纸上,再添加蓝色,终于,紫色的线条出现了。阳阳兴奋得举双手大叫:“我会变紫色蜡笔啦!”波波老师也不由得表示赞赏。

  活动中教师本可以直接将紫色水笔给阳阳,但她却采用“缓兵之计”,不急于告知幼儿正确答案,而将难题抛还给幼儿,运用启发、暗示等方法,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和求证,借助实验结果迁移已有经验,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参与本课题的有:张丽莉、徐慧麟、宋爱萍、张雪萍、徐梁、单波、龚文勤、蔡懿、胡丽婴、许敏、张惠娣等。)

  ○上海科技幼教集团桂林园课题组

(http://www.yywsb.com) 编辑: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