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查获八宝散中含有过量重金属”,带过婴儿的爸妈都知道:婴儿如果哭啼不止,尤其是夜间哭啼,吃一些类似八宝散之类的中药就能有效缓解。
事实上,有些中药的确有“安眠”(中医所谓“重镇安神”)的作用,这些中药(例如铅丹、朱砂等等)只要经过正确的炮制(中医通常会用一些“炮制”的方法去掉药物的毒性),对人体并不会产生毒性。
问题是:一些有毒的中药其“炮制”过程往往复杂而耗时,现代人“缺时间”、“缺耐心”的结果就把一些炮制的步骤给自我省略,造成一些中药“去毒”不完全导致中毒的事件发生。
这样的事件我想可以有两点意义:
1. 中药也是药物的一种,既然是药物,就应该经由医师正确开处方,由医师负责其药物用量的安全,不可以有“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观念。
2. 中药必须“因人而异”,不可以小孩睡不着、夜间哭啼就给同一种中药,毕竟每个小孩的体质不可能都一样,既然体质有差异,用的中药当然就不一样。
以这个“小儿夜啼”为例,临床上常见的体质类型有三种:
第一型:所谓的“惊倒”,婴儿由于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外界的信息往往不能正确判断,时有所谓的“误判”情况,导致“惊到”、晚上忽然哭闹不安,脸色发白、甚至有抽筋的现象,这一类型的夜间哭啼,中医会用一些具有镇惊安神的中药来治疗,例如:钩藤、天麻、远志、琥珀、黄连等。
第二型:这一类型与所谓的“惊倒”没有关系,小孩的体质原本就比较虚弱、胃口不佳、大便不成形,即使是夏天,小孩的四肢仍然比较冰凉,这是属于“脾虚”的症状,可以用高良姜、党参、白术、茯苓、香附等比较具有“温补”作用的中药来治疗。
第三型:这一类型的小孩体质原本就比较“燥热”,饮食正常、四肢温暖,但是大便常不顺,舌苔厚黄,周边稍微一有动静就哭闹不安,这种属“热性”体质的小孩可不能再用补药,因为会“越补越上火”,适得其反,反而应该用一些具有“清热”作用的中药,例如生地、木通、甘草梢、淡竹叶、莲子心等中药来治疗。
每个小孩都是作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婴儿不会讲话,想要跟父母沟通、表达需求时,往往是用哭闹的方式,虽然哭闹的声音“尖锐刺耳”,但是,作父母的毕竟要多重视原因所在,可不能一哭闹、就给小孩吃“镇静安神”的中药,惟有正确使用中药,小孩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