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之道所说的“传”
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母亲传给我的两滴水》。作者陈志宏先生写道:“我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家妇女,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她连初小都没上完。在我的成长路上,母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缺少文化而忽略对我的教育。她总是用乡下常见的东西来开导我,开启我混沌的心灵。年少时候,母亲曾在无意之中传给我两滴水,它们像甘露一样,至今依然在滋润着我的心田。人生道路上,这两滴水给予我的力量和智慧,远比书本上的文化知识来得深刻。在这个世界上,这两滴水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但对我而言,它们比珍珠还珍贵一万倍。”
陈先生说的这“两滴水”,就是母亲关于“水”的两句话,一句是“流水不争先”,另一句是“满水不供家”,每句话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说的。第一句是在他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母亲到小溪边洗衣服,他跟去在旁边读书。
母亲停下手中的活,对我说:“宏仔,还在看书哇?”
我说:“是啊,老师说要抓紧点嘛!”
母亲指着溪水说:“古话说得好,流水不争先。读书不能靠一时性急,想读就猛读一气。你看,这水慢慢地流呀流,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点地积攒自己的力量。到时候,有力量了,还在乎什麽先后呢?”
第二句话是在他上初中的时候,一次从井边向屋里提水,由于桶里的水装的太满,洒了一路。母亲从厨房追了出来,冲他喊:“宏仔,你莫把水装得太满,满水不供家哩!”当他问到“满水不供家”是啥意思的时候,母亲结合实际告诉他:“你看,满水提到屋里,还不是少了一大截儿?”“水都泼到地上去了,当然就供不了家。凡事都是这样,不能强过头,太满自然会亏的。”
陈先生在文中和题目上使用的“传”字,正是父母之道的基本方法所说的“传”,当然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父母之道所说的“传”,具有传承、传授和传播之意,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责任。我们中国人讲的“传宗接代”和“续香烟”,是就家族而言,从物质形态说是子嗣延续,如现在人们讲的“接户口本”,从精神形态看,也包括传统和家风的继承。父母之道所说的“传”,在内容上是全方位的文化传承,包括人类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家族文化的传承。其中也包括家风、祖传技艺、绝活等特殊内容。
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证明,人类的文化尚不能通过遗传复制往下传递,只能靠前辈的传授和后辈的习得,一代一代往下传,
作为责任的“传”,要求为人父母者尽其所能,利用和孩子亲密接触的条件,把人类文化最基本的东西传承下去,既包括知识、经验,也包括能力、技巧。作为方法的“传”,则要求为人父母者,把这责任在哄孩子、带孩子、同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做好,还不能无度地过多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
有人问一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他沉思片刻回答:“幼儿园。”听者愕然,他解释说:“幼儿园教会我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这话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深刻的。最近看到我们微软亚洲研究院两位研究员对国内学生的评价:“我们国内的博士要学的首先不是技术,而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只是顾自己。”他们列举了一些事:上厕所不冲马桶,用公司设备打印武侠小说,拿文具送给朋友,用单位电话深夜偷打国际长途……此类事在我们的留学生中,不能说很普遍,但也不是个别,这正是文明传统没有“传”到位的恶果。
二、“传”的基本方式方法
“传”,作为家庭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主要渠道和方式就是“口传”和“心传”。(“手传”我们把它列在“示”的方法中,讲过了)
口传,即口头传授。不仅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以此为主要渠道和方式。口传又可分为较正规的方式和较随便的方式。学校教育多采用较正规的方式,家庭教育则多用较随便的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耳濡目染”。所谓耳濡目染,濡是沾湿的意思,染是沾上的意思。耳濡目染比喻听得多看得多了,无形之中就受到了影响。如韩愈在《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中所说:“耳濡目染,不学以能。”“耳濡”作用于耳,属于“传”的范围,是口传的作用,长期“耳闻”的结果;“目染”作用于目,属于“示”的范围,是 长期“目睹”的结果。这二者是交互作用很难分开的,我们只是为了叙述方便,才将其分开来讲。著名小品演员宋丹丹,在《懒汉相亲》中饰演的魏淑芬有句口头禅:“俺娘说了……”,就是这种作用的典型体现,说明“娘”的话已经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中。耳濡目染的影响结果,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因此家庭教育中应当努力施加、增强、扩大积极影响,尽量防止、减弱、消除消极影响。
心传,即以心传心。按佛教禅宗的理论,即不立文字,不依经卷,惟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递相授受。《六祖坛经》说:“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以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裴休《传心法要》(上)云:“从上祖师惟传一心,更无二法。”心传亦喻指文学、艺术精微法则的传授。如元好问《感兴》诗云:“诗印高提教外禅,几人针芥得心传。”
心传的方式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最为适用。因为,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亲缘关系,有感情基础,有共同的生活时间和空间,便于“以心传心”,“自悟自解”,容易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形成心领神会。所以应当大力提倡。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比较自觉而清醒地应用此法的父母并不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巨大教育作用。
心传是一种双向交流,前提是要通过从小长期培养,让孩子懂得你的心,接受你的情。如果父母的心思孩子根本没懂,就不会有效。前些年读过一篇短文,题目是《拐角处的回头》。写的是两个学生在路上的对话。大意是,一个学生指着走在前面的父亲说,我爸一点也不关爱我,整天满不在乎的样子,一脸的严肃。另一个学生说,这你就不懂了,父爱是深沉的,不信你看,他走到拐角处准会回头看你一眼。果然,那学生的父亲真的在拐角处回头看了儿子一眼……那眼神、那情景使他的儿子深深感动。这篇文章,是我读到过的最微妙的文章之一,因此印象特别深刻,虽然原文记不准了,但那情境仍历历在心。我一直在想,同是一个年级的两个学生,懂事的程度怎麽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大概就差在他们两个所接受的“以心传心”的程度和自己“自悟自解”的程度上吧?
心传的过程和效果都是微妙的,只能意会,不好言传。要应用此法,为人父母者必须热心、细心、耐心,因为它主要靠真情流露和自然传感,“无情”是很难奏效的。我本人刚从乡下来到城市的时候,还没搬家,就先把大儿子带来上学,我们爷俩暂住在临时宿舍里,由我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后来听他对妹妹说:“那一个多月可好了,妈妈不在身边,爸爸对我特别关心,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时常摸摸我的头……”我听了这话,内心十分感动,随便摸摸他的头,竟然使他如此“当回事儿”。可见,心传是不太费事的,但必须用心。
三、“传”中值得注意和需要探讨的问题
无论从责任还是从方法的角度说,“传”在家庭教育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传之不当会给孩子本人、乃至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不利。在“传”的方法应用上,值得注意和需要探讨的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即“传什么”、“怎么传”和“传而习”的问题。
在“传什么”上有个“本真”的问题。古今中外,世世代代,不论是有文化的父母,还是没文化的爹娘,都在不厌其烦、锲而不舍地“传”,但传的内容、传的方式、传的效果,大不相同。“岳母”传的是“精忠报国”,“窦父”传的是“以身作则”,而有些人传的却是“人性的弱点”、“民族的劣根性”和“封建的旧道德”。现在有些父母,不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只传投机钻营、追名逐利、升官发财、损人利己,他们反复告诉孩子怎样巴结权贵,投其所好,怎样在劳动中少吃苦,生活上多享受等等,使孩子养成许多在全世界各地都不受欢迎的坏毛病。另外,还有个“小学而大遗”的问题,对小节特别在意,对大节不甚关心,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为人父母者要为孩子负责,为国家负责,就必须传根本,传真谛,着力教孩子如何做人。汉语口头语有个词叫“真传”,我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都没有查到这个词条。根据我的理解,大体含义应该是,从传者说,真心实意地传,传的是真东西;从承者说,真心实意地学,学到了真谛。父母对子女的传授,“毫无保留”的态度方面肯定没问题,问题就在于有没有真东西。
在“怎么传”上有个“到位”的问题。从效果的层面考察,大体为三种情况:一是所传真正有用的东西基本被接受且有所发展和创造,这是最理想的效果。也许被抛却的那些,正好是“去粗取精”。二是传而“没接住”(没接到)。这要从传和接两方面进行检查,主要应当检查传法有什么问题。三是对所传根本不接。这主要是接者的态度问题,但完全有可能是传者的毛病引起的。当前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怎样使教导不烦人?”2003年2月14日《友报》发表武斌先生一篇文章,题目是《最“烦人”的一代家长》。文章在列举了家长们的种种“苦心”之后说:“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一代父母可能成为最不受欢迎的父母,我们为孩子们所作的一切,在相当多数的情况下,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绝大多数当家长的,都会有这样的经验,你为孩子做得越多,你对他们说教得越多,越有可能激起他们的逆反,你说什么,他们都有一大堆道理在等着。以至于‘叛逆’成为他们这一代人的时尚标签,而所谓‘叛逆’,其实主要是对父母的叛逆,对父母关爱和教育的叛逆。在家长和子女之间,这种冲突几乎成了所有家庭的‘常规战争’。实际上,能够与你顶撞,那可能还是不错的,更多的情况是‘阳奉阴违’、‘我行我素’。你再批评孩子如何如何,他们不与你争辩,只是轻轻地告诉你:‘咱们之间有代沟’,就把你打发了,你还有什么辙?”。武先生认为,“也许,我们今天真的已经进入到‘后喻时代’,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们能教给他们的东西。”“人们都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下一代,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但生活的真谛却是要每个人去经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所以尽管家长苦口婆心地说这说那,孩子们还是要经历种种成长的烦恼、选择的冲突,经历挫折、失败、痛苦、梦想和希望。生活的道理只有亲身体验才是真实可信的。所以,我想,就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和思考吧。”
许多经验教训表明,“教导”在量次上要精而少,传法上要真而巧。要精选加工以后再传,只传根本,切不可沫沫唧唧,絮絮叨叨。要争取“挠到痒痒处,帮在急需时,少说烦人话,别干‘打混’事儿。”
在“传而习”上有个“坚持”的问题。所谓“传而习”,指的是不仅要管“传”,还要管“习”,经不断地温习、复习和练习,使之巩固下来。《论语·学而》载曾子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我国早在孔孟时期就把“对所传是否很好接受并常温习”正式列入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检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