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幼儿期疾病
全面解读手口足病
作者:佚名
更多


全面解读手口足病

  手足口病真的不算传染病吗?

  因为手足口病至今未纳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甲乙丙类都没有它。所以许多人就以为手足口病不是传染病,这是不对的。看一种病是不是传染病,主要看它具备不具备传染病的特征:有病原体(细菌或病毒),能不能在人群中传播(传播途径),有没有易感人群等。手足口病完全具备这些特征,只是以往该病在我国流行的不严重,病情也较轻,所以没纳入我国的法定传染病。近些年该病有流行加重趋势,并时有死亡病例报告,我们还是要慎重对待的。

  谁是手足口病的元凶?

  简单说,引起手足口病的元凶是肠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1957年由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有了手足口病命名。肠道病毒71型于1972年在美国被首次确认就是从脑膜炎婴儿粪便中分离出来的。此后,肠道病毒71型感染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不是说手足口病只在南方省份流行吗?

  手足口病是世界性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在我国分布也很广泛,从南方的台湾、福建、广东、深圳、上海,到北方的山东、北京、天津直到吉林大约近20个省市均有发病报道。早在26年前上海就发现此病,1983年和1986年两次在天津发生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1983年5月至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肠道病毒71型毒株。肠道病毒71型1998年在台湾大流行,估计150万手足口病儿,报告病例13万,405例重患,死亡78例,震惊了世界。

  最容易感染哪些人?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对幼儿威胁更大。2000年5月至8月山东省招远市暴发小儿手足口病大流行,在3个多月里,仅仅该市人民医院就接诊患儿1698名,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共有128名患儿住院,其中3名并发心肌炎死亡。台湾手足口病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在天津两次暴发流行中,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手足口病对婴幼儿威胁最大。

  肠病毒是怎么传染的?

  肠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经由胃肠道或呼吸道传播,亦可经由接触患者皮肤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传染。

  幼童常因大人从外面将病毒带回家中,经由接触或以飞沫方式而遭感染,也可能经由接触无症状带病毒家长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或吃进被含有病毒之粪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传染,玩具常成为幼儿间传染的媒介,尤其是带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触幼儿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在发病的前几天,在喉咙与粪便都有病毒存在,而肠道排出病毒的时间可以持续数周之久,通常以发病后的一周内肠病毒的传染力最高。肠病毒在家庭中有很高的传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较容易发生传染。

  手足口病的孩子怎样治疗护理?

  手足口病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到目前为止无特效治疗,主要是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

  因此小儿患了手足口病,家长应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工作:

  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曝晒。患儿居室内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日可用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居室内勿让过多的人员进入,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饮食营养 发生于夏季,容易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适当补充水及营养,给予孩子的食物应易消化、柔软、无刺激;患儿应卧床休息1周,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口腔护理 小儿患本病易出现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醮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以免感染,并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金霉素、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皮疹的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如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镇静止痒剂等。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家庭应准备体温表,家长应学会测体温看体温表、数脉搏和呼吸。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对于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等。


(http://www.yywsb.com) 编辑: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