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真巧,最近我也在思考类似的问题。
作者:壮咪妈 发表日期:2005-07-30 04:47:54 [表状]
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与快不快乐好像还不同。
决定学习快乐与否的关键可能在于,用于克服学习中的艰苦枯燥和单调的动力来自于自身还是来自于外界。来自于内在的动力有的出於兴趣,比如数学痴人陈景润,也有的出於生存,比如要走出黄土地的农家学子。这些动力足以使学习呈现出其快乐实用的一面,足以支撑求学者的意志长久坚持。
来自外界的压力如果不能转化成自身的动力,要么不起作用,要么学习则会是一场苦难,人生也许会因此走出波折。这也许是生活条件优越且面对很多诱惑的孩子们所要解决的难题。
从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尽早建立独立自我的人生定位,并且把能力的培养从书本知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也许是解决难题的方案之一。
l学习的终极目标不在考上大学或者找到好工作,这仅仅是学习中的一小部分,是学习的副产品,学习应该有着更广阔的天地,应该是孩子们终其一生的行为,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学习将使他们心灵安静,是他们内心的渴望。这种意义上的学习应该是非常快乐的,作为内动力,兴趣远比生存的压力更重要。这也许是我们作父母的培养孩子们热爱学习的最高境界吧。
主题:当然不 [精]
作者:阿迪妈 发表日期:2005-07-30 07:33:42 [表状]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了解程度就不能用同一方法。
现在我看不是提倡快乐学习的太多,而是提倡目的论的太多。现在被父母逼着学习的孩子不是太少,而是太太太太多。我很担心教授的这番话又将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教授的本意也许并不在此。
兴趣,尤其对低幼孩子而言,是最最重要的,一旦破坏,很难弥补。
上大学、工作并不等于就到了终点,学习的能力,不是靠父母逼就能逼出来,方法不对,逼可能逼出厌学、依赖,对抗。
我看现在很多大学新毕业的孩子,说说都是名牌大学,能力还真不怎么样,我前几天在部门新员工见面会上就说:所有的过往都清零,不论出处,现在你们是同一条起跑线。----确实是的,往往有些二流院校出来的上升空间更大,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是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行业,谁的加速度最快,谁就占优,到这个时候,离开父母/学校的庇护/逼压,体现出来的差距是真正的差距。
3岁、4岁以下的孩子,我还是认为,可以吃皮肉苦,比如一起爬山,一起远足,一起进行有一定工作量的劳动,一起苦练跳远等,在这样的过程后,也能体会付出/奋斗的快乐。
可以在有把握的范围内尝试克服心理上小小的障碍/害怕进行一些挑战,比如轮滑的时候让孩子尝试不扶任何东西,妈妈只站在半米开外,滑过来---其实他可能都不用滑,一扑就好了。然后逐步逐步拉大距离,当他觉得不合适,喊停即可。比如可以尝试跳2级/3级台阶,比如从1米5的高台上飞扑到妈妈怀里---这些其实都需要孩子克服一定的心理恐惧,但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可以逐步引导或者大胆突破,前提都是,你要比较了解孩子的底线在什么地方,不要在心理方面冒险,尤其是依恋状况普遍有问题的情形下。
所以说到后来还是一个度的把握,快乐不快乐不是衡量的指标,恰倒好处永远是最难拿捏的。
主题:那么,父母的责任是对于孩子兴趣的培养.有了兴趣,再通过"不快乐"的学习过程,得到快乐的结果.在这其中需要
作者:我爱菁菁菁菁爱我 发表日期:2005-07-30 16:15:52 [表状]
父母把握的应该是度,孩子心理上的度,体力上的度等.
阿迪妈,是这个意思吧!
当然还有许多附加的东西,比如父母与孩子的依恋程度,也将对过程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这听上去确有一些理想主义,在国内的大环境下,通常少有父母这样考虑,实施起来也有一定难度.但这是我们的大方向.
主题:我们又想到一块儿,:)
作者:小心心妈妈 发表日期:2005-07-30 12:29:34 [表状]
今天早上起身看到教授的这个贴,一直有这个担心“现在我看不是提倡快乐学习的太多,而是提倡目的论的太多。现在被父母逼着学习的孩子不是太少,而是太太太太多。我很担心教授的这番话又将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教授的本意也许并不在此。” 我前几天之所以忍不住跟了菁妈的贴,也是出于这个担心。
贤妻,壮咪妈身在国外,体会不到国内妈妈的心情,因为国外在人文环境上的本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人”的重视,国外是做得很过了,而国内则是太太缺失了。以至于在经历了小学,初中,高考出来的孩子慢慢地从人变成了“机器”。我们需要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成功的快乐和人生的快乐,怎么平衡,人生才会更象“人”生?。。。。。。
主题:非常赞同你的观点!
作者:雷雷妈_sh 发表日期:2005-07-31 09:50:24 [表状]
前天晚上看到教授的帖子,就有和你一样的感想,昨天还专门和湛妈讨论这件事来的。
就拿兴趣班来说,如果孩子不愿意去学,家长该如何把握?是应该让孩子坚持下去,还是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放弃?这就需要家长有很好的判断能力,能看出孩子是一时的偷懒还是真正的不喜欢。而这种判断能力是基于家长拥有一颗平常心,和孩子有很好的依恋,对孩子非常了解的基础上的,对父母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要不你怎么能知道这种坚持带给孩子的是“成功的自信”呢?还是心灵的伤害。
我明白教授的意思,是有这样一种声音好象见不得孩子在学习上有一点不快乐,但我还是觉得怀揣着功利之心,不讲究学习方法,强迫孩子做这做那的家长较多,虽然很多人都不承认,觉得自己也是为了孩子获得“成功的自信”。所以我担心教授的话正好让父母们找到了借口,“你看看,教授都说学习不是件快乐的事情。”
我想任何事情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根据孩子年龄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要求,任何事情不能走极端。
主题:好几点都不能同意教授
作者:家慧0711 发表日期:2005-07-31 13:31:41 [表状]
“通过学习获得能力,这是目的。既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快乐,但是最后能获得能力,最后也会是快乐的,因为最后他会获得自信和快乐。”过程要是不快乐,即使结果是快乐的,又有什么意思呢?--不同的人生观
“快乐学习需要很多环境、条件,对很多孩子、家庭很难达到,有时候也必须强调“不快乐学习”。 ”这个环境,条件是指什么呢?如果因为环境,条件所迫,很难达到快乐学习,是不是更应该追求快乐学习呢?
然而学习是天性,是内在的需求,如果不是环境使之异化,学习本来就是快乐的,艰苦也是快乐。
主题:一点感想
作者:风筝和风铃 发表日期:2005-07-31 16:52:20 [表状]
现在孩子还小,我觉得尽可以让他们快快乐乐地玩,学习本来也就是玩嘛。上学以后,妈妈和孩子的心态都会自然地进行调整,不必这么早就下结论。
以前,我对于铮铮的学习更注重按规划进行,总希望他一切顺利,少走弯路,有了铃儿以后,想法也有些改变,因为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重要的不是计划本身,而是在大体目标稳定的前提下,随外界条件变化而调整计划的能力。
我赞成学习的终极目标不在考上大学或者找到好工作,但我也不认为这仅仅是学习中的一小部分,是学习的副产品,我可以考虑考学是一个阶段目标,它与学习总体目标的关系在于某阶段的侧重点不同。我想,在临近高考阶段,为了保证时间和精力,我肯定要说服他把
乒乓球、弹琴什么的都停掉,不管他快乐不快乐,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兴趣班令孩子不快乐可以不上,难道高考令人不快乐我们就不参加了?生存的压力,永远都存在。我感觉坛子里的妈妈们的确是比较注重孩子快不快乐的,但在此以外,很多人都只顾了压力,在生存面前,快乐是奢侈品。(当然也有人能做到笑对困境,但我觉得如果不是此人的境界相当高,就是根本麻木了。)
学习快不快乐,如果像壮咪妈所说的那样,“学习将使他们心灵安静,是他们内心的渴望,这种意义上的学习应该是非常快乐的,”我也同意(我们不正在学习做妈妈教孩子吗,我感觉很快乐:))。但是有时候还是把广义的学习和孩子上学分开来说吧。
主题:关于学习快乐与否,吾与壮咪妈而不敢苟同于张教授也
作者:翩翩妈 发表日期:2005-07-31 17:21:49 [表状]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特别是对国内的妈妈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
壮咪妈有一点深得吾心:学习过程自然不一定全是快乐,但是能够克服这些不快乐的内心动力是什么?这很重要。是发自内心的兴趣,是试图争强好胜的上进心,是为了让父母高兴的责任感,还是完全被父母所逼的不得已?
这中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另外,年龄的差别也很重要。同样的要求,对两三岁的孩子、六七岁的孩子、十六七岁的孩子,可能对后者是合理的,对前者就是残忍。这也不可混为一谈。
张教授说得也没错:学习过程不可能都是快乐的。但也不能绝对,变成过程完全不快乐,那就太绝对了。
任何学习,过程中可能都伴有快乐与不快乐。从总体而言,是快乐大于不快乐,还是相反,处在同样学习过程中的孩子,可能感受会截然相反。同样是应试教育,为什么有的孩子安之若素,有的孩子嫉之如仇,有的孩子自如出入,有的孩子被逼成病?
就包括课外兴趣学习,不是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感受?
最关键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相尊重与心意相通。知道孩子的长短与真正的兴趣所在,对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就算孩子暂时落后,就算孩子遭遇失败,也始终不渝地支持孩子,帮助孩子。当然,我承认,这一切的前提,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亲子依恋下才能进行如仪。如果,父母的争竞心太重,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他如何能对外界有足够的探索兴趣?这时候孩子不喜欢学习,也情有可原。
至于说到争竞心,我倒不是一味排斥。孩子有一定的争竞心,绝对是好事。家长也一样。但目前大多数的情形,不是争竞心不足,而是太过,这才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多想一想:孩子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要孩子学习好,目的究竟何在?
现在的问题是,不仅仅在学习,在很多方面,我们都习惯于争竞和比较,希望孩子出类拔萃,而忘记了我们本来的意图。比如菁菁妈(对不起,菁妈,我用了你的例子),本意是想孩子强身健体而学游泳,但是,后来却很在意菁菁与别的孩子的比较。这不光是菁菁妈,我想很多中国妈妈都不由自主会如此,我自己也一样。
好好妈妈前几天有个贴子,没太引起注意,我却非常感慨。好好和两个在西方长大的男孩子一起滑雪,好好高兴地对妈妈大叫:每次我都是第一个滑下来。而那两个滑雪技术很棒的男孩子只是笑笑地说:我们三人玩得都很开心!
很平常的场景,聪慧的好好妈却从中感受到很多,感到好好已成习惯的争竞心,而那两个孩子不光是谦和,而是把快乐放在“第一”的前面。
我很为好好妈感动。好好是一个很棒很全面的孩子(有点儿像壮咪哦),但好好妈仍在惭愧,那么,我们呢?
好好妈的贴子,也让我惭愧了。
争竞心的过度,已经有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为了第一,可以放弃很多我们本来无法放弃的东西,善良、尊重甚至伦常。君不见为了孩子的学习,很多父母最后忍气吞声,一任孩子颐指气使吗?
不久前看了一部电视剧(或是电影?),是讲中国女子跆拳道选手如何夺世界冠军的故事。训练的过程,相当残酷,运动员屡次反抗魔鬼教练而不得,都被世界冠军这一至高无上的目标而压倒。教练对运动员毫无尊重可言,连踢带打,恶语伤人,无所不用其极。最后,一个女孩子成功了,但离开了跆拳道,另一个伤残了。当前一个女孩子顾及姐妹之情而不愿上场时,教练的辱骂简直让我不忍卒听!
我没有看到最后的结尾,不过,看得出这出剧是试图赞美教练的气魄的。
在争竞心的渲染上,这出戏是登峰造极了,把过程的不快乐也展示到了极致。这一切,是一枚金牌所能弥补的吗?
我相信剧情的真实,中国在世界赛场屡屡摘金,每块金牌的背后都可能有这样的故事。可是,我不认为这是一条理想的道路。
事实上,这已经伤害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运动本来是为了强身健体,但是中国几乎每个运动员都是一身伤病。奥林匹克本来是业余竞技,但中国运动员却全是专业选手,不少人除了运动一无所知,一旦离开赛场连生技都成问题。金牌选手还有出路,而大量耗尽青春却未出成绩的,结局却很悲凉。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和体育一样,都片面地夸张了争竞心的重要,而忽略了学习的本来目的,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享受,忽略了对学习中的人应有的尊重。
最近,北大连续发生三起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考入名校尚且不知人生目标,遑论其他。
很多家庭教育,最终呈现出不同结果,这不同,不仅在于考上什么样的学校,更在于如何处理人生、婚姻和人际关系,如何看待社会。
而从翩翩短短数年的学习经历来看,我更不认为学习过程只能不快乐一说。如果不快乐,她是个绝不会强迫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如此热衷于各类学习,其间忍受过舞蹈老师的责骂甚至责打,忍受过练琴的无聊和刻板,忍受过游泳的喝水和恐惧,忍受过学骑车摔得鼻青脸肿,等等,但是,她仍然是个快乐的小东西。我并不觉得她享受的只是成功,平心而论,翩翩在很多学习中,只是平平,但她享受着学习的过程。而我,则享受着她的享受。
当然,妈妈的责任,在于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坚持该负的责任,但绝不是剥夺孩子的快乐。
主题:教授说的话没有错,问题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真正理解教授的话
作者:雪地上的火 发表日期:2005-07-31 19:32:21 [表状]
每个人都从自己抚养孩子的经历、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但问题是:
1、说的不是同一回事
2、以偏概全
如果带的孩子有天才、有普通人、有发育障碍孩子,就能更准确地理解教授的话。
教授说的话总是比较全面的看问题,这个和他的职业有很大关系--因为他深深了解怎么去教育各种不同程度的孩子。
主题:有些不同看法
作者:壮咪妈 发表日期:2005-08-01 04:02:32 [表状]
教授在这个论坛发表的观点,除非特别有所指,绝大多数都是面对论坛里的家长和孩子们来谈的,而坛子里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是聪明但非天才的普通孩子,所以教授此贴也是针对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而言的。
对于坛子里的家长和孩子来说,考上好大学和有份好工作的压力还没大到背水一战的地步,再加上生活的优越和诱惑的环境,要让孩子们学习,并且艰苦地或者说是不快乐的学习,靠外界的压力父母的逼迫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找寻更好的方法。
我赞成教授认为考上好大学有份好工作是重要的,有本事养活自己是每个独立的人对自己未来的保证,是基础,确实重要,也是学习的目的之一。我也认为,父母希望孩子有个好的未来是非常可以理解,并且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推动力,但是父母更应该让孩子树立自己养活自己的信念,以及上好大学有好工作的对他们自己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把这些理解化成自己的内动力并用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与艰苦。否则父母逼迫压力不会达到预期目的的。
不同年龄的孩子是不是需要分别对待呢?年龄小的孩子,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上好大学有好工作的重要性的孩子,是不是需要逼迫?上学以后的孩子,学校学习的负担越来越重的时候,需不需要逼迫?
要回答这些问题开始涉及了学习的范畴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的思考了。如果学习是培养能力的途径,体验生命的经历,那么学习就应该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并伴其终身的行为。而其中兴趣和责任才是唯一的内动力,外界的压力只能用做瓶颈状态的推动力,是短暂而被动的,长久不得。
对于低幼年龄的孩子,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广泛的兴趣,对责任的承担,以及独立自主坚持认真等等的能力,有了这些基础的孩子就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即使面对中国学校沉重的压力,这样的孩子也一定有足够的实力应对,是不需要家长逼迫的。当学习成为终身能力之后,上好大学有好工作是必然的结果,也仅是好的学习能力的副产品,好的学习能力带来的成果将远高于此。
珊删妈提到国外快乐教育的效果比不上国内的严师出高徒。仅以游泳为例,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成果,5,6岁能游2000米,和8,9岁再会游2000米,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需要以快乐还换取吗?学习的目的性强一直是中国人的优势,这让我们少了很多快乐,甚至让我们的人生变色,但成就又如何呢?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是我一直希望了解的方面。以芬兰为例,中小学的教育与中国的学校相比,真是轻松快乐了不少,但是芬兰好大学里的学生素质以及芬兰世界知名公司的品质却是非常优秀,决不逊色于中国的。
我也曾一直不明白,在这样轻松的中小学出来的学生,是怎样经过严格的选拔进入好的大学,并经历艰苦的学习而在工作中一直认真努力的呢?我一直在寻问,在考虑。我不能说我现在已经找到了答案,但还是有些启发的。
在我询问的家长和学校老师中,主张以保证孩子有个好的未来的名义逼迫孩子学习的是没有的。这边家长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要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人生。这个看起来有些冒险,以孩子小小年龄决定复杂的一生走向是有些匪夷所思的,但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提到了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环境的影响,我的理解是那些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父母或在孩子身边的成功事例来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奋斗,自己的人生要自己负责。我所接触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双方都工作,并且都是经历过艰苦的大学学习,认真踏实工作而得来的比较安定富足生活的。独立自主的压力,努力学习工作的榜样,为孩子们指出了非常明确的人生方向。另外,这边的家长在培养孩子们的各种兴趣上也是很舍得花精力的,帮着组织兴趣班,带孩子们参观各种博物馆,定期去图书馆给孩子读书,特别是教会孩子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也为培养孩子们把学习融入生命历程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和工作结束之后,学习仍会继续与生命同在,因为它带给我们快乐。这样的道理应该融入到我们的教育中。
中国在越来越强大,生存的压力对于城市里很多孩子来说会越来越轻,我们的教育应该考虑得更长远更广阔,也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真正独立自主自己负责的人生。
我不反对父母指导孩子的人生,甚至认为这是父母的责任,但应该在更高层次更基础的方面指导,当孩子不得不需要父母的逼迫来维持学习,无论是学校的学习还是其他什么学习的时候,父母的指导应该已经出现了问题。逼迫能维持一时,但很难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主题: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做好。
作者:珊珊娘 发表日期:2005-07-31 21:33:45 [表状]
这次回国之后,感触更深。
简单的例子, 学游泳。珊在这边学过一段时间了,最后一次是一对一。这里教练绝对是快乐教育法,珊总是面带着笑容。可成效呢,咳,她是快乐了,可我每次陪同的时间不算,每次半小时一百多人民币的金钱,也觉得没有那么值得,心疼。相反,我国内的一个朋友的儿子,就是严师教出来的。学的时候,孩子的确很苦,多次要求不学了。可他的妈妈坚持下来了。到现在,那孩子能自己游2000米。关键是,他现在仍喜欢游泳,每天都游。
这个快乐教育还是被迫等的问题,有时还真是不好说。我想,关键是在于家长针对孩子的个性而需要掌握的尺度。快乐自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需要承受愿意不愿意的痛苦。我现在就后悔我老爸老妈在我小时侯没有逼迫我多学习,搞的我现在那么没有上进心,醉心于平庸平淡的简单生活~~~~~~
翩呢,我觉得真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
教育目的的不同,方法自然不同。我读过一篇文章,比较中加教育目的的,很有意思。
主题:互相追捧一下,翩妈这个帖子真是很棒!
作者:壮咪妈 发表日期:2005-08-01 04:29:40 [表状]
从学习的快乐与否,想到学习的目的,再到人生的目的。
我们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才是有色彩的?是不是名垂青史,力拔头筹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了呢?这样的人生就会更快乐吗?这样的人生是否就是每个孩子的目标吗?这样的人生才是为国出力为社会做贡献吗?
这些仅仅是人生的结果,是众多人生结果中的一种,我们竭尽全力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如果是以这样的结果为目标,我们就挤上了另一条高考式的独木桥,能达到目的的的只是凤毛麟角,而大多数落下去的人无数艰苦努力将付之东流,人生的快乐又从何来?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让孩子们自主自立自己走好自己的人生,我们则更多的应该尽我们培养之责,但把未来的人生选择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主选择。能自食其力,热爱生活,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贡献社会的人,就是教育的成功。社会上这样的人如果是大多数,这个社会也一定会是不断进步,安定,和谐的社会。能否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靠的是机遇,更靠的是孩子们成人后的愿望,与我们今时今日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也不应该有直接关系。
主题:由教授的话想到身边的她••••••••• [精]
作者:srwawa3327 发表日期:2005-08-01 13:59:03 [表状]
通过学习获得能力,这是目的。既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快乐,但是最后能获得能力,最后也会是快乐的,因为最后他会获得自信和快乐。
教授的话是对的,起码我的体会确是如此,对于一个4岁的学琴的孩子来说,当最初的兴趣过后进入日复一日的枯燥反复练习后,兴趣还有吗?兴趣又在哪里呢?如果学琴的过程一直快乐如初,这可能吗?说实话,我没法想象在练琴这件事情上谁能够让此过程能一直保持快乐。近日感觉娃娃接触的新课对于她来说开始有困难,感觉她开始想逃避了,两个晚上了,我们练琴不是往日的那么顺畅和开心,确切地说,是不快乐,不开心,头天晚上已经因此而放弃去早早休息了,次日晚上又是如此不开心,因为她吭吭的声音俨然已是哭腔了,我们的声音和动静已经能把看电视的爸爸吸引过来,他担心地把我叫到一旁说我,小心这么练把孩子的兴趣都给练没了,实在不行今天到此为止。我反驳了他的意见,保持兴趣不是以每次停止枯燥练习为代价,如果每次因为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保持了兴趣又如何进步呢?听我这么说老公又提醒我别太板着脸了。我调整一下情绪,回到琴边,还是给她打气,告诉她虽然新课有些难,但妈妈相信你,肯定可以弹好。我一边严厉地要她坚持练习不当逃兵,一边对她一点点的正确地弹奏鼓励着为她加油,我们虽然不快乐但是一直坚持着坚持着直到最后,我想我们算是胜利了,因为最后得到的的快乐是建立在她能独立无误地弹奏久练的一首新曲的欣喜中,是建立在她为自己战胜一次次小小的困难坎坷的骄傲中。这些我都在孩子的充满喜悦的小脸上读出来了。当练琴完后的洗澡时间和她交流时,由衷地赞她,娃娃真棒,因为今天比昨天又进步了,而且困难也被我们打倒了,听到我这么说,小人儿咧着嘴后仰着头哈哈的笑着。我想这这就是教授说得我们希望最终的结果是孩子获得能力、自信后的快乐。最后说到底,就是阿迪妈说的,基于母亲对于孩子了解的基础上的恰到好处的度的把握上了。
主题:早期教育的学习当然是以快乐为主了~~ [精]
作者:晴儿妈2002 发表日期:2005-08-01 13:27:35 [表状]
学习,早期教育的学习当然是以快乐为主了,这不容置疑。
如果方法方式适当,孩子完全可以享受快乐的学习。此办法需要前提条件,家庭关系和谐,父母有相当的教育能力, 理解孩子~
教授说的情形,就是父母稍加干预,结合各种情况判断,施加一定强度,让孩子体会一定的“挑战”后内心感受成功,增强自信的方法。但也不是说完全剥夺孩子的快乐。操作难度较大
这两种,都透着对父母的要求,要充分了解孩子, 因为运用不当,都有各自的问题
还有,一种我们小时候大多数人的情形, 就是几乎没有大人过多地提供环境条件,也没有大人事事引导, 自己去摸索, 孩子之间互相学习, 当然这里无法摆脱各自家教的痕迹~ 往往父母,或者亲人,老师,甚至某个重要的人或事件的影响都会把孩子引向比较成功的道路~~
坦白地说, 这3种情形要是能综合一下, 是我认为最理想的.
第一种, 父母的心力,精力,时间投入要求高. 父母利用自身的资源, 因材施教. 关注孩子, 及时沟通, 自身的修养, 品行也要不断完善. 充分地提供条件环境, 准确地发掘孩子的特点和兴趣, 有时紧跟孩子的速度也不那么容易. 但弊病就是孩子稍显出色后的家长不理智心态, 看到一点成绩后的下一步引导不好把握, 造成有时不容易放手, 另外, 对孩子的生活得过于投入而和自身生活的发生冲突~
第二种, 引导的强度如果出于准确的权衡了利弊的判断的话, 对自己孩子有相当了解的父母, 稍微运用一下未尝不可. 但这里更高的境界应该是,引导孩子有自主的” 找苦吃”的能力. 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学会化外界压力成为自己的内心动力. 既然讲究的是有张有弛,过程中 父母孩子还要共同努力, 积极鼓励. 同上, 家长付出的精力,时间也不可低估.大多数孩子都能体会父母的苦心。 弊病自然是父母的主观意识会偶尔走偏, 容易过于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孩子真实的感受., 容易受大环境的误导..
第三种
本来是我想选择的最省事的方式, 也是我认为能给孩子和我最大自由的方式, 但世事变迁, 城市的大环境由不得我的心愿, 但我仍记着自己无忧的童年, 不知疲倦地想让孩子体会那种自然,无拘无束的状态, 虽然现在做起来有些人为的成分, 有我准备的痕迹, 但那种充分靠孩子自己发挥孩子能动性的教育是我最推崇的. 这里多有家长的条件局限, 但也有当时大环境下,孩子有自由玩耍的自然条件和三五成群一起长大的环境. 而出色的孩子总能把握那些自由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把好的品质刻入骨髓, 引导一生. 弊病自然也有, 大人们忙乎生计自己的事业无暇顾及孩子, 交流沟通减少, 各自的家庭条件给孩子的创造的条件不同甚至缺乏, 放到现在的话, 特别是安全问题让人担忧.
说来说去, 真的没有最好的, 只有我们认为最适合的, 而这最适合不仅要追求适合孩子,还需要是适合自家的情况,是可行的~~.
主题:关于学习快乐与否,发现有朋友误解,我想解释两句 [精]
作者:翩翩妈 发表日期:2005-08-02 23:36:50 [表状]
呵呵,是对我及壮咪妈一派的观点的误解哈!当然,是因为我没有表达清楚。
第一个误解:简而言之,把我们变成了“兴趣派”,似乎认为学什么怎么学,全在孩子的兴趣,没兴趣就什么都不学。
不是的,兴趣很重要,但是,还要继之以责任感--指六岁以上的孩子。但是,不是家长的责任感,而是孩子自己的。如果家长帮助太多,逼迫太多,很难激发出孩子自己的责任感。而这责任感,是指孩子对自己应该做的事、对家庭的责任感、甚至是对同学对老师的责任感--翩翩考得好了,会很高兴:我把我们班的平均分拉上去了!这典型地带有应试教育的特色,但我觉得也不坏。
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有责任感,是需要家长引导的。但不是家长越俎带庖。
有了这两者,孩子并非不能吃苦,甚至吃苦的能力会出乎家长想象。
第二个误解:完全排斥争竞心,光凭兴趣学习,就意味着孩子将来失去生存能力或过更好生活的可能。
我说了,适度的争竞心有利,但目前的情形是过度了。
另外,如果真的能尊重孩子,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我不认为这样的孩子会生存能力很差。
举一个例子:翩翩从八岁就自己穿越一条复杂的路口坐九站路公交车自己放学回家。这是她自己要求的。当然,也因为外婆年龄大了,我不忍心再让外婆接。但是,此举在她的班里很罕见,有家长听说都不以为然。我知道这不以为然是有道理的。可是,我还是认为基本安全是有保证的,毕竟是在大白天,毕竟带着翩翩适应过各种情况,我也目睹过她过马路的机智。所以,我同意了翩翩的请求。她很开心。但是,比翩翩大而高壮、离家更近的同学,也有这样的请求,却未获批准。至今,翩翩可以独自去游泳、独自穿越上海去找我,独自在家请同学在家里大闹天宫,独自决定读什么兴趣班不读什么兴趣班,这在很多妈妈眼里是不可思议的。我不认为,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独立的生存能力会不如那些意愿不被尊重的孩子。
第三个误解:尊重孩子,是家境优裕才能做到的,因为不需要通过优秀的学习成绩来改变自己的前途
未必,是否尊重孩子,和家境不一定相关,但和父母的观念确实有关。
得到尊重的孩子,反对更容易取得优秀的成绩。
所以,哪怕是从功利的角度,也请尊重你的孩子吧,因为习惯了被尊重的孩子,她会选择让自己更被尊重的生活与学习方式。
主题:恭听理科生教诲,再小声解释一下
作者:翩翩妈 发表日期:2005-08-03 12:25:54 [表状]
1、尊重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就和依恋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一样。
请教,有哪位文科生说过,“尊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吗?
尊重,我以为是解决某些问题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其实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尊重,差别在于对尊重的认识。
再请教,文科生什么时候说过有“绝对的尊重”?谈到父母的引导和激发,这不正是指相对的尊重吗?否则谈何引导?
3、现在与将来的快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和能力相关,和热爱生活相关。
没有歧义。
但是,一个从小没有获得过尊重的孩子,仍有可能有较强的能力,但是否真的能热爱生活呢?考上北大,依现在来看,能力够强吧?不是仍有自杀的?
4、能力和太多因素相关了,肯定不唯一和尊重相关,其实和尊重相关很小。
那要看你说的是什么能力了?
能力的范围太广了。
如果你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那么,我可能肯定地说,这和尊重非常相关。
除非在你定义的能力中,排斥这一点,而只着眼于学业。而学业,也与尊重不无相关。孩子愿意学习好的动力之一,是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一点,等你家韬韬上了学,就明白了。
5、家长适度给孩子一定的压力,其实也是正常的。
偶说过不正常吗?
“适度”,这个限定词很重要。我所有的议论,都是杞人忧天地担心会有家长“不适度”,这样的家长太多太多。
6、当然要尊重孩子。
呵呵。
没看出理科生的逻辑来,只觉得板砖飞得方向有点乱:)
主题:尊重孩子就可以了吗?顺应孩子的兴趣就可以了吗?学习能力是如何获得的? [精]
作者:雪地上的火 发表日期:2005-08-03 14:06:21 [表状]
我想说的就是这个。
尊重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依恋也不是。
尊重孩子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尊重,这都对。
但是,只谈论尊重、兴趣还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知道能力的构成、知道如何去分析孩子的能力、知道如何去弥补,这些很重要,有的时候还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这些比单纯讨论尊重、兴趣还要重要。
有些能力的弥补(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是需要孩子在一定的压力下配合完成的。
从最基础的学习能力,例如有的孩子感觉运动能力特别差,但感觉运动能力又影响到模仿能力的学习、影响到孩子对动作协调的感受,影响到孩子注意力的发展,间接影响到孩子的自信,那么通过一定的方法提高孩子的感觉运动能力,但孩子同时要做一定量的互为基础、逐级提高的运动,长期坚持以提高。
例如有的孩子视觉分辨能力特别差,如果视觉分辨能力很差,就会影响到手眼协调、书写、表情辨识、对方向、速度、距离的辩析,对学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何在早期发现和弥补?
为什么有的孩子注意力比较差?原因很多,但不一定和尊重和兴趣相关。
还有的孩子听觉记忆能力非常差,不能记住和别人谈话的内容,所以沟通能力就谈不上。
有很多案例,这些案例都不是用尊重、兴趣去解释和解决的,但这些东西又超出了很多人的知识范围。
同样,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抽象能力、语言理解力等很多东西其实都有更加底层的能力构成。
这些东西对普通的孩子用处不大,这些孩子可能轻而易举地就跨越了这些关卡,但遇到麻烦的时候,要想到,还有解决问题的正确的途径。
好了,我想要说的就是这些。
至于翩妈和壮咪妈所说的,还有其他人说的,我实际上没有感觉和教授说的有什么差别,但是翩妈和壮咪妈自己感觉有差别(可能是为了把教授的话说得更明白更清楚更重点突出一些),其实是各自强调的东西和方法不一样。
主题:读翩妈快乐学习贴之乱想乱谈 [精]
作者:光明杨左使 发表日期:2005-08-03 16:39:38 [表状]
好久没来了,今天上来发现楼下讨论得好热闹。看了翩妈的两贴快乐学习篇,自作主张,替翩妈归纳下中心思想,呵呵,我看来看去,觉得最关键的一句就是:
“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有责任感,是需要家长引导的。但不是家长越俎带庖。
有了这两者,孩子并非不能吃苦,甚至吃苦的能力会出乎家长想象。”
翩妈啊翩妈,你这一条,可是对众爸妈提的要求真高啊,因为关键词是“家长的引导”,简而言之,就是家长的本领要高哦,否则,不当的引导,别说孩子本来有的兴趣很可能弄没了,潜在的待挖掘的兴趣就更难培养了,这样,何来孩子自发自主的责任感呢?这下好了,兴趣没了,责任感也没了,那就只剩下逼迫压制这一条路了,是不是又回到教授说的:小孩子小时候被父母压一压逼一逼,长大了有好工作以后,还是会感激父母的?呵呵~~
有网友说到一点确实很重要,环境很重要,至少除了我自身的心态以外,我所处的环境,也让我能比较从容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当然有个朋友也说我,是前世修了福,生了个好女儿,让我省心(嘻嘻,这话也对)。但是另外除了我比较懒,还有就是我有时会怀疑自己的方式真的能正确引导孩子吗?这样一疑问,我索性放羊,正如《侏罗纪公园》中那个科学家所言:“每个生命自有它的出路。”
前二天遇到一朋友,无意间聊到孩子,他和我说了一句话:“最好的教育就是没有教育。”因为他的儿子极为出色,当时听到此话,着实一愣,对此话目前尚在琢磨,呵呵,不过和“每个生命自有它的了路”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这个暑假,在坛子里看过太多的计划和安排,而珠珠,算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假期吧。正如一个好朋友所想所说,我们所实践的:
“一个懒散随意的暑假
没有催促,没有时间,一切仿佛都凝滞了,享受这一闪而逝的快乐童年。暑假里,孩子可以尽情地爬墙头、扔石头、活泥,可以看自己喜欢的碟,看自己喜欢的书,没有时间限制,喜欢的话可以玩到半夜。早上可以睡足够的懒觉,一觉睡到11点,晚上高兴的话,可以跟妈妈爸爸出去散步,去超市买东西去逛大街小巷,坐在街头大吃冰激凌,享受夏风习习,看繁星点点。
一个亲近自然的暑假
去海岛住上几天,在沙滩上玩沙,在船上钓鱼,拎着虾篓子捞虾和螃蟹,在篝火边唱歌,在海水里嬉戏。回到家,一家人骑车漫游,在海边烧烤。拿着竹竿去捉蜻蜓和蝴蝶,然后放回大自然,在草地上打滚、赤脚跑步,在绿意中享受夏天。
一个热爱运动的暑假
游泳、溜冰、蹦蹦床、骑车、羽毛球、跑步,在草地上玩飞碟,在操场上飞滑翔机。
一个远离补课班的暑假
没有补课班,有电子游戏。没有编程电脑课,但可以随便玩电脑。哈哈,看着那些背着书包奔波在各个补课班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看着那些为了上名校补课做题的孩子们,我们的幸福感有增无减。
多少年后,孩子可以和爸爸妈妈回忆那个暑假:悠闲、随意、懒散、充实、开心,属于自己、属于童年。”
前些日子,珠珠爸对我说:“如果养孩子,家长觉得需要督促孩子做一些事,会让你心烦和疲惫,那么就随她去吧,这样大家都自由了高兴了,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自己先玩高兴了再说。”
好久不上坛子,在家休病假,过得消遥自在,今天一时兴起,随便一看,随便一说。
主题:快乐学习之实例请教--两岁女儿看动画片问题 [精]
作者:卷卷阿咪 发表日期:2005-08-03 17:37:23 [表状]
不知道这跟快乐学习有没有关系.
我家的问题不是要逼宝宝看动画片,而是怎么限制看动画片.
关于动画片,我是赞成宝宝看的,家里也有不少:维尼,小宴鼠,迪斯尼经典,中文歌曲,英文歌曲,宫歧俊...
我觉得一个两岁两个月的小孩,能坐在电视机前,把一部一个多小时的维尼动画片看完,还看的津津有味,不时哈哈笑出声,说明她的记忆力,逻辑能力还是得到培养的.
可是爷爷奶奶不愿意让她老坐在电视机前.
我下班回到家,听奶奶得意的说,今天宝宝要看动画片,他们没有理她,后来宝宝自己又把这件事忘记了.
可是晚上的时候,宝宝又说要看唱歌的碟.我都已经摸到电视机前面去了,爷爷说,不要放,过一会要洗澡了,她又不肯去的.
宝宝看动画片这件事,爷爷奶奶总是能不给看就不给,实在是糊弄不过去了, 才会给看.
我要是在家,一般有要求,就给放.似乎也是没有原则.
而如果规定宝宝一天看几次的话,好象还不行.她对数的概念不是很清晰.你说今天看过一遍两遍了,对她来说没有意义(我一般给她讲故事,唱歌,跳舞.对于数字,文字教的不多.觉得到了学校再学也可以)
我觉得一味反对看是不对,毕竟现在的动画片还是很好的,小孩子看看也不错.
可是爷爷奶奶说对眼睛不好也是有道理的,而且两岁的小孩,老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对骨骼发育也没有什么好处.而且感觉由着性子看下去,确实也有点不好,虽然不能要求这么小的孩子学会控制自己.
我应该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主题:翩妈歇会儿,我来接班。那位理科生,咱俩同科,过来聊聊。 [精]
作者:壮咪妈 发表日期:2005-08-03 20:26:54 [表状]
张教授原帖的意思我是明白的,自称教授的老学生,这个还不能领会,学习成绩也太差了。但是,我觉得这个话题咱们坛子里也讨论很多回了,咱们的讨论可以更深入更广阔一些。
兴趣和学习是不是矛盾的?保持孩子的兴趣和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是否矛盾?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有一个根本概念必须先明确,这就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希望孩子们能具备的兴趣,是指人天生的具有自然属性的兴趣,还是后天培养的具备社会属性的兴趣?
人有与生俱来的惰性,也有避重就轻的本能,不加引导的孩子把兴趣定义在轻松简单的事物上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这样的兴趣我认为是自然属性范畴的兴趣。不过,人也有着天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些就应该是我们培养孩子具备社会属性的兴趣的原动力。
社会范畴的兴趣所涵盖的内容就广多了,它包括快乐也包含艰苦,有享受也有责任,会情不自禁也得坚持不懈。不过,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这所有的体验和感受都应该是孩子们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这样的主观意愿,任何纯粹的外力逼迫都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这也就是我反对让3岁的孩子在严厉的管制之下学会游泳的原因,在这样情况下,孩子仅在一种技巧能力上有一时的成效,但于长期的学习能力毫无益处。不苛刻,孩子也一样能学会游泳,做家长的要找寻到这样的快乐教育方法确实不容易,但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和责任,知难而进,坚持不懈,学无止境,才是为人父母最伟大之处和最好的榜样。孩子越小,父母的教育之责越重,用强大外力强迫幼子学习,是我们做父母的把我们的重责以对我们轻松的方式转嫁到了幼小的孩子身上,无论孩子表面上快乐与否,我们都是无法快乐的。
孩子越大他们的学习任务也会越来越重,我们做家长的能直接插手的机会则越少,但,我们从小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兴趣将极大地帮助孩子们,再附之与责任和独立自主的人生定为,孩子们仍然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学习的,是不会发展到让家长不得不采取逼迫的下策的。
简而言之,家长的教育之责就在於,怎样能把孩子的自然兴趣尽最大可能的扩散和持续,怎样能在孩子遭遇艰苦的时候让他们饶有兴趣的坚持下去,也就是说怎样能很好的培养孩子们的社会化兴趣。让家长的期望和孩子的兴趣合而为一成为大家共同的目标,并为之实现而努力。
有了这个前提和共识,其他问题就好讨论了。家长在对孩子的指导上的度也比较好把握了,孩子对我们认为用来安身立命的学校学习,或者说技巧学习主流学习,不感兴趣,用强迫的手段远没有找寻出不感兴趣的原因并建立让其感兴趣的环境更有效更长久。我们一直在领悟,教育孩子的过程是家长自我完善的过程,强烈呼吁各位家长放更多精力和智慧在培养孩子的社会化兴趣上,其成果会比费力费钱择校,日复一日督察等都更省力气也更有效果。经过这样培养的孩子,无论能力,学习,还是责任心都一定不会弱,立足社会求得生存就更不会成为问题,这,才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核心。
咱们论坛里的讨论也可以从学习和兴趣哪个更重要,进一步到怎样培养孩子们广泛和持久的兴趣上来了。
主题::)壮咪妈好兴致。我觉得学习和兴趣并不矛盾。
作者:光明杨左使 发表日期:2005-08-03 21:04:32 [表状]
嘻嘻,我看你这篇和翩妈的,还是那个中心思想,关键词还是“家长的引导”。
孰不知,这个是最最难的哦~~
最近我也在想一个问题:是否一个人一定要有坚韧坚强坚毅的性格?坚持固定可贵,但懂得适时放弃和妥协更难得。
另外我的思想也有守旧的一方面,我养的是女儿,觉得女儿以后长大了,能自立,有陶冶情趣的爱好,有爱她的丈夫美满的婚姻家庭就好,没必要非和男人一争天下坐霸半边天。当然珠珠以后会怎样,那是她自己去决定。
珠爸和我周围的一些男性朋友总是说,男人女人是有分工的,如果一定要让女人去做男人的事情,有时是很不人道滴。呵呵,可能他们比较大男人主义,但我觉得也有道理。
主题:同意教授说的理儿
作者:端末妈 发表日期:2005-08-03 21:46:09 [表状]
学习=快乐+不快乐
我觉得如果能有50%的快乐,50%的不快乐,就算不错了。家长能做的就是,在孩子不快乐的时候鼓励一下,支持一下,安慰一下,同情一下而已。
学习是自己的事,再有本事的家长也替不了孩子。有个禅宗故事,老和尚说,我饿了,你能替我吃饱吗,我渴了,你能替我喝够吗,我鼻子痒,想打个喷嚏,你能替我打吗?
其实翩妈说的也是这个理儿,放手,让孩子有责任感。私下里以为,翩儿的学习兴趣和快乐感,也许有不少是从不快乐(比如枯燥,乏味,厌烦)转化来的,当然,这都是翩妈的功夫和功劳。然后呢,翩儿能力越来越强,自信十足:)
主题:说说家长的引导
作者:晴儿妈2002 发表日期:2005-08-03 21:51:41 [表状]
引导,特别是学习的引导,家长的能力自不用提,虽不非都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工作经验,一定的人生感悟,和对孩子心理的把握还是需要的。而最重要的是引导的心态和分寸,另外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不断“进修”的精神。
如果实在没有这样的精力和本事,那退一步,顺着孩子的兴趣走,及时地给孩子创造合适的环境,放手让她自己学习好了,就求顺其自然,接受孩子自我学习的成果,在意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放松自己,我们投入自己的生活工作中,给孩子展示一个勤奋,上进,努力,乐观的父母形象。
如果及时创造条件也保证不了,就请更注意孩子成长环境中父母的“精神魅力”,即优秀的品行,为人诚实,正直,勤勉,吃苦耐劳,热于助人,善良。心灵手巧,能歌善舞,广结良友,总之越多越好~
正所谓引导无处不在,引导的角度不同,引导的范围,层次不同。。我不求今生能成为完美父母,只求为孩子成为真实,有一定引导价值的父母!!
主题:壮理科生说得真是滴水不漏,我简直找不着漏洞:) [精]
作者:雪地上的火 发表日期:2005-08-04 11:46:41 [表状]
不管是对“每个生命有其自己的出路”的理解,还是对“最好的教育就是没有教育”的理解,我都觉得深合我意,赋予了正确的内涵。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谚语,也广为流传,我觉得这些谚语都是有适用条件的,不能浮于表面地去理解这些谚语,举几个例子:
“珍贵的种子总是在慢慢长大。”
--大家知道这是一句励志的俗语,我们用它来鼓舞孩子没有问题。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我们父母视为珍贵的种子完全有可能不发芽,或者长不大,这是事实,之所以发芽、长大,还是具备了必要的条件,无论家长做不做什么。不同的种子的外部条件还不一样,作为大自然,它有无数的种子可以牺牲、忽略,但对父母而言,没有这样的机会。
“最好的教育就是没有教育。”
--对有些孩子而言,由于自身条件还是相当不错,自我成长的生命力非常强,父母即使不刻意教育什么,也能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很好的能力,这当然完全有可能。所以我不意外有的父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也有的孩子,自身条件也不错,但父母刻板教条的教育压抑了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这些对孩子而言成了一种灾难,这当然也有可能。
但对有些孩子而言,没有教育完全是一种灾难,我见过一些学习障碍的孩子、自闭症的孩子,也了解一些特殊教育的方法和现状,深深知道孩子是各不相同的,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方法,没有普遍适用的理论和方法。
对绝大多数的孩子而言,合适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是在帮助孩子而不是损害孩子。
问题就在于孩子是什么样的特性?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结构?如何去因材施教?教育的目标如何?教育的方法如何去匹配孩子?我不忌讳谈这些东西。
当然,也不是很多的家长需要关心这些,很多家长,只要把最基础的依恋、尊重、公平、平等之类作好,就完全可以预期孩子有幸福的生活,我一点也不否认。
有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传承东西方的文化,具备艺术的眼光,为此付出很多的精力、心血,我也同样理解、赞同,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很正常。
如果再进一步,愿意因材施教,让教育的内容匹配孩子的能力,这就是孩子的福音,是很多孩子脱离苦难的开始。
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的孩子可能都能顺利地随大流完成自己的学业,但确实有的孩子7岁的年龄,却只有三岁孩子的视觉能力,四岁孩子的感觉动作能力,至于更深层的模仿能力、感知觉、社会交往能力、手眼协调、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等等,都有大致的评价标准,而且这些能力都能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予以提高。
对正常的孩子而言,其实能力结构也各不相同,有的家长可能提倡扬长避短,这也没有错;有的家长愿意扬长补短,我也同样觉得有道理,取决于家长和孩子的权衡。当然,有些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对孩子将来的幸福影响极大的,这就不可回避了,例如社会交往能力、语言理解能力。
目前国外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研究和支持体系,国内就很少,香港和台湾比大陆要好一些。
早教论坛上好像基本形成了很多共识,共识是一方面,但到具体的孩子身上,适合于孩子和家庭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最重要的还是看清事实的真相,在实践中去检验。
不过,我本来就是本着挑刺的目标来的,我就挑几个共识出来挑挑毛病:
1、人有着天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绝大多数的人都以为这句话是绝对真理,其实不是的。好奇心、求知欲归到一个名词吧,就叫探索力,其实探索力对不同的孩子而言是不同的,有的孩子非常大胆、善于琢磨,探索力很强,但也有的孩子几乎就没有探索力(我见过一个四岁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完全缺乏认识,没有语言,不知道亲属,可以确认不是父母的问题),通过行为观察,可以看出孩子探索力的强弱。探索力强的,要多给予其探索的空间和实践。探索力弱的,要多帮助其拓展空间。有的孩子探索能力出了问题,可能是某方面的能力不足而受到压抑。
2、不过,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这所有的体验和感受都应该是孩子们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这样的主观意愿
其实这不是必然的真理。我还是愿意讲,从长远来讲,家长能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这样的主观意愿。从短期目标和战术目标而言,可能不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主观愿望,说是教授的绝招--威逼利诱也好,说是翩妈的绝招--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猎人也好也好,这中间都存在一个有趣的互动的过程,我们需要尽量让孩子多一些自己的主观愿望得到尊重的感受、自我选择自我负责的感受,但我其实并不排斥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就要求孩子听家长的,作为交换,家长可以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些关键环节必须是确实影响到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肯定不会是强迫孩子学会游泳这类。
从大体上讲,我说的和你说的并没有本质差别,我还是非常赞同你对教育的理念,不过我更强调低级的阶段(我还没有来得及想太多高级阶段的东西),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所有的问题都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强调因孩子和家庭而异。
娃娃和小小的妈
张教授,您好,
最近好吗?这两天有点时间,到早教论坛看了看,正好看到大家在讨论快乐学习。
对您的几点思路都不太同意,说一说,希望和您讨论。
一是是否要快乐学习。
我觉得,一定是要快乐学习。原因有二。
第一,“吃苦受累”和“不快乐”根本是两个概念。一个想当世界冠军的运动员,
你不让他训练,或者一个想考上大学跳出穷山沟的学生,你不让他熬夜准备考试,
那才叫痛苦呢。只要有内在动力,能够向着自己的目标逼近,就是快乐的。我们这
一代人大多是被逼着学习的,已经不了解自发的学习、凭兴趣的学习是多么幸福的
事情。
但是三、四岁孩子不能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个“苦尽甜来”的概念,所以需要长期努
力的东西,诸如音乐、体育,都不宜在学前正式开始。国内兴趣班学习以及学校课
业学习普遍开始过早,长期效果不好,虽然孩子小时候显得比西方孩子懂得多。
所以,父母要教孩子的是三件事。一是让孩子摸索自己的兴趣,这样孩子才能够自
己给自己设定目标。二是帮助孩子理解什么目标值得努力奋斗,什么目标不值得浪
费时间。比如说:在同学面前有面子,或者是让妈妈高兴,这些就不是什么有意思
的目标,不值得花太多时间去达到这样的目标。三是从生活小事开始,循序渐进,
让孩子体会到一时的辛苦可以换来之后的满足,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苦尽甜来”的意
义,体会它是否值得。
中国社会里讲究吃苦已经非常过分了,王小波“荷兰牧场的启示”总结得很好。如
果真的是为了达到目的,就不会那么强调过程是否辛苦,而是会强调是否在以最有
效的方式逼近目标。也就不会象那个学游泳的孩子妈一样,本来目标是锻炼身体,
很快就变成了要学会游泳,又很快变成了要比别人游得好。更何况这些都是家长的
目标,不是孩子的目标。如果家长要强,还是自己努力上进比较好,不要逼着孩子努
力上进。就算是为了孩子好,很多人也没有判断能力,学什么对孩子将来有用,什
么东西可以不学,都不知道,所以只好追求过程的辛苦,潜意识里觉得只要吃了苦
就是学到了东西。不肯动脑子,就只会吃不必要的苦。不好好看看自己的目标是什
么,是否值得追求,不好好想想自己吃的苦是否真的值得,是否真的是达到目标的最
好途径,那就是为了吃苦而吃苦,带给自己的只能是虚假的满足。
素质教育在国内喊了很久,之所以进行不下去,原因之一也是有很多家长和老师根
本不理解素质教育。多数人一提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就觉得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
没有竞争力。实际上,正相反,提倡快乐教育、素质教育,是因为这样教育出来的
孩子将来更能够适应社会。
第二,是因为很多目标是否能实现,都不仅是看一个人是否肯吃苦,还要看许多其
他因素。很多目标,你再吃苦也达不到。生命短暂,所以一定要尽量享受过程。
二是家长教育孩子是否有必要知道专业知识。
您在论坛里普及一些专业知识,我觉得虽然有用,但不是关键。让家长都变成专家,
不仅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专业知识的作用,无非是帮助家长进行价值判断。光
有专业知识,没有对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也没有作用。相反,优秀的家长之所
以优秀,是因为他们的爱心、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对人性、对社会、对生活的深
刻理解,是否有专业知识都不是问题。以前儿童心理研究还没有开展的时候,不也有
那么多优秀的父母?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尊重人,就会很自然地尊重孩子;一个善于
理解别人的人,很自然地也会善于理解孩子;一个宽容别人的人,就不会对孩子的
一点小错大动肝火;一个把“平等‘二字看得很重的人,自然会对孩子讲究平等。
中国社会多年来压制个人的思考,压制正常的情感,使得很多人虽然生理上已经成年,
但在心理上仍然非常幼稚,这才是很多家长为什么不能理解孩子、遇到矛盾束手无
策的原因。反过来,很多社会下层的家长,什么专业知识都没有听说过,却教育出
很优秀的孩子。教育孩子不是要每天刻意进行,父母的一举一动,被孩子看在眼里,
都是教育。
所以,论坛里的父母们如果努力去提高自己,那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论坛里讨
论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要学会怎样做人。
说一个例子。我在学钢琴,每天抽一点时间练习。在国内有些父母看来,可能我的
举动很奇怪。为什么不让孩子学琴,而自己学?为什么不把时间花在教育孩子上?
但是我觉得,正如孩子是独立于父母的人,父母也是独立于孩子的人。父母除了孩
子之外,要有自己的生活。另外,孩子每天听我弹琴,不仅是受到音乐熏陶,更要
紧的是他们看到练习的重要性,娃娃现在有什么事情干不好,自己就会说:我再练习
练习就好了。最要紧的,是孩子们看到积极、不言放弃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在
潜移默化里完成的。鼓励别人上进容易,自己去努力上进难。那些自己不努力、光
去逼着孩子学这学那的家长,我敢说,长期效果不会好。父母自己努力工作努力学
习努力做好人,孩子看在眼里,才是最好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敬业的木匠能够
教出敬业的孩子,一个眼看着最平凡、最底层的父母相濡以沫的孩子很自然地学会
爱。
三,不宜片面强调教育,要让孩子尽情地玩。
看到您几次提到玩要有意义,实在不能苟同。有时候,玩要有意义。但有时候,玩
就是为了玩。成年人休息的时候,做的事情是否都有意义?看电视剧、唱卡拉OK、
打牌,这些有什么意义?玩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不能有太强的目的性。对于孩子来
说就更是如此。玩沙、玩泥、捉虫子,有什么意义?它们带给孩子的就是简单的欢
乐,但这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部分。
更何况,孩子的创造力也是在这种完全没有目的的玩中得到很好的发挥。一团泥,
有些孩子能够兴致勃勃玩一天,有些孩子却不知道用泥巴可以干什么。把这些最简
单的东西玩得花样百出,才是本事。而有些孩子,如果父母不把日程给他安排好,
如果一件玩具上没有玩法说明,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在任何
事情上有创造力?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留白”,让他们的头脑和心灵有自
己的空间。
张仲华教授回复:娃娃妈:
你讲的非常好,我非常赞成你的观点。我这个人是什么话都让我说尽了,要尊重孩子,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也说要惩罚孩子,甚至要威逼利诱他们。基本上是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说不同的话。可是论坛上有一些妈妈,个人的悟性差一点,自主性差一些,有时候有“唯专家是从”。自己不去独立思考,不能去分析问题,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看到也是着急。
不快乐和吃苦受累不是一个概念,有时候我们吃苦受累心里也是快乐的。所以不快乐是有歧义的,不能准确去表达所要说的含意。要去培养儿童的忍耐力,毅力,这也是培养一个人勇敢和勤奋的基础,说到这里,首先排除价值取向和期望的目标对错、方法合适与不合适的问题。过去的中国社会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毅力、勤奋精神,但是在价值取向、期望目标、方法,对儿童的尊重方面存在问题。“学海无涯苦做舟”、“头悬梁、锥刺骨”。都以这样的方式去学习,也确实不妥。现在的中国城市儿童教育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存在两个极端,有抱住过去老观念不放,也有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所谓的“跟着感觉走”,不让孩子去忍受一点不快乐、痛苦、不舒服的感受,有很多孩子真是“小皇帝”,这也反应在“学习”上面,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坚持就非常重要。如果方向不正确,方法不当,或者是父母的虚荣心驱使,坚持就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讲到“专业”知识,也是一种无奈。国内没有专门给父母教育指导的机构,并且也缺乏专业人才。还要让父母自己去学习、摸索专业知识,真是无奈和可悲。国内的心理系、幼教系培养的人大都是纸上谈兵,很多“专家”还不如有经验的父母。论坛上的韬爸,孩子是一个弱智儿童,在北京带到很多机构,找很多“专家”看,有的“专家”简直是乱说,在如何去帮助、训练孩子方面,这些机构给予的指导也是很有限,收费也非常高,韬爸自己一边学习、一边去训练孩子,对孩子的帮助和自己的收获都很大。所以我说韬爸是半个“专家”,比很多“专家”都强。你不太了解国内早教商业化的情况,问题是很大的。
关于“玩”,我讲要玩的有名堂,有意义,主要是指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的帮助,知识的积累。小孩子玩泥也是一种智力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乐趣。我小时候,没有玩具,家里也没有钱,跟着大孩子去玩泥,自己去做手枪,用泥巴做成型,晒干,做成各种样子。这都是智力活动,促进儿童智力发展,比如空间能力,三维空间组合能力,想象能力。现在有的父母给孩子买遥控车,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作用远不如玩泥。传统的儿童游戏都是去开发智力的。甚至想捉虫子,都是一种智力活动,儿童不仅能够去观察自然,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也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在国内有很多文化素质较差,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的家庭的孩子,真是“瞎玩”,尤其是很多工人的家庭子女,在城市力脱离了自然的环境,并且过去有一种村落和胡同的社区文化环境也不存在,这些孩子要么在加看动画片,要么在外面无聊的瞎转悠,或者跟着几个孩子后面跑来跑去。这样的情况很多。美国的自然环境很好,美国在城市里有很好的社区文化,并且过去的社区文化和现代化以后社区文化没有断裂的情形,而中国在二十年中,尤其是近十多年中出现巨变,文化的断裂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对社区文化没有成型,断裂的情况。这些情况你在美国是体会不到。我们和西方国家比,还有很远的路要去走,但是又不能去照搬西方的。美国的幼儿教育是很好的,但是它的教育成本极高,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去照搬。目前北京、上海很多幼儿教育机构,基本上也是复制美国的幼儿教育,收费也是天价,而中国的很多父母素质也存在问题,这种情况早晚是要不行的。
我看了你和壮咪妈妈的争论,改天再和你讨论。
祝愉快,看到娃娃和小小的照片很高兴。
张仲华 2005.8.13
娃娃妈:
我们天天讲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我在14、5岁的时候开始走向社会,发现大部分中国人并不勤劳,当时在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的人大部分都不勤劳。勤劳的很少。下乡后,发现在生产队的大部分农民在干生产队活的时候,也不怎么勤劳,干自留地活的时候确实比较勤劳。也有一部分农民干什么都不勤劳。我当时就瞎想,这社会主义是不是让中国人变的好吃懒做。但是不敢说出来,有时候也认为自己是不是很“反动”,怎么会想到社会主义不好。毕竟当时只有十几岁。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和城市里有一部分人确实变的勤劳、勇敢,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怎么勤劳。甚至懒人也越来越多。
到我的孩子逐渐长大,我就很着急,要想让现在的孩子勤劳、勇敢真是很难。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没有苦可吃。孩子们天天上学、做题,也没有机会到社会上锻炼。虽然对现在的应试教育怨言很多,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这应试教育也是一种锻炼,一个学生要是能够去面对应试教育,也必须去吃苦,应试也是很吃苦的。每天六点钟要起床、晚上很晚才能睡觉,这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也必须去忍受这些辛苦。从初中到高中的辛苦也不亚于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且是持久性的。前几年,我遇到一个私营企业的老板,他非要讨高价把他的孩子送到重点高中,学校给他讲,孩子的学习差,赶不上,没有必要。但是这位老板说,他让孩子来学校主要不是来学习的,如果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每天能够在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一点半才能睡觉。他的孩子能够坚持三年,他就很满足了。以后就是不能上大学,孩子以后也能在社会上生活。
西方人把你讲的类似这个小姑娘这样的青少年成为“白色垃圾”。他们只要享受,不要吃苦,不要责任。现在我们的社会也开始生产“黄色垃圾”。
勤劳、勇敢。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当然希望更多的是采取爱和鼓励的方式,但是对部分家庭也可能要采取“威逼”方式,你必须使你的孩子达到一定程度的“勤劳、勇敢”。在孩子三岁的时候,你就要去鼓励你的孩子去“勤劳”。如果等到青春期前你才想起来,可能已经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