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临床资料报道:婴幼儿腹泻仍是当前儿科常见的多发病之一。该病一般好发于3岁以下的小儿,可由不同的病因所引起。
生理特点:
从婴幼儿的特点来看,容易发生腹泻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消化酶的活性较低,不易适应食物的质和量的较大变化:(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如胃内的酸度低,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血液中和胃肠道内的免疫球蛋白均比较低,对感染的防御能力相对比较低;新生儿尚未建立肠道正常菌群;使用抗生素时正常的肠道菌群容易造成失调;人工喂养的婴幼儿不能从母乳中获得免疫球蛋白。
两大原因:
导致腹泻的原因一般可分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两大类。非感染性腹泻是由于饮食喂养不当和气候突然变化所引起;感染性腹泻是由
病毒和细菌等引起。据临床统讦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占85~90%,细菌及共它感染占10~15%。细蓖等感染多发生在温热地带和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中。常见症状:婴幼儿腹泻常表现为每日排便10余次,甚至数10次,大便呈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混有黏液,量多,向外喷射,可致肛周皮肤发红。有的为黏液脓血便,有里急后重现象,常伴有腹痛、呕吐及发热等。腹泻严重者可出现精神萎靡、脸色发灰等酸中毒症状。
腹泻最大危险就是排掉小儿体内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从而引起脱水、酸中毒。脱水程度一般分为3度:
(1)轻度脱水,精神稍差,皮肤稍干燥,眼窝及前囱稍凹陷,口唇稍干,小便量稍少,哭时少泪;
(2)中度脱水,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窝及前囱凹陷,口舌燥,尿量明显减少,哭无泪,
(3)重度脱水,精神极差,昏睡甚至昏迷,皮肤干燥无弹性,眼窝及前囱明显凹陷,口唇极干燥,眼闭不合,两眼凝视,哭无泪,手足发凉。
治疗方法:
腹泻治疗的关键是从腹泻一开始就必须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液体,防止或及时纠正脱水。最适合于幼儿腹泻时补充体液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液盐(ORS)。它由氯化钠3.5克,枸橼酸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水至1000毫升配制而成。目前,
医院药房和市场药店都已有各种成分配制而成的混合药粉,使用时只需按照说明书加温开水即可。如果无口服补液盐时,也可自己制备一种简便饮料,即在1000毫升温开水中加入白糖40克和食盐3.5克。补液的具本方法可分为纠正脱水治疗和维持治疗两种。
纠正脱水治疗是指口服补液的头4~6小时内,轻度脱水者每公斤体重服50~60毫升;中度脱水者每公斤体重服80~100毫升,最初的1小时内可适当多饮用一些。饮用时需少量多次喂服,每隔5~10分钟喂一次,每次1~2匙(10~20毫升)。初喂时可能会出现呕吐,但仍然可以继续喂给,不过喂的速度要慢,每次喂的量也应较前减少。倘若孩子出现持续呕吐,则应停止喂给补液,而应支医院用静脉补液。对于生度脱水的孩子,则应在医生或护士的监护下进行静脉补液。
维持治疗是指口服补液4~6小时后,还应继续口服补液,即每次排出水样便后,2岁以下婴幼儿应服用口服补液盐1/4—1/2杯,2岁以上患儿应服用口服补液盐半杯至1杯。慢慢地喂,直至腹泻停止后立即停服口服补液盐。如果腹泻停止后仍然继续给孩子服用口服补液盐,则很容易引起水肿。腹泻时应继续给孩子喂食,因为这时孩子的消化道仍然能够消化吸收大部分营养物质,尤其是患有营养不良的腹泻患儿,或腹泻迁延不愈的患儿,更不能禁食,以免加重小儿营养不良。
此外,对于婴幼儿腹泻时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的问题,许多家长还不是十分清楚。一般来说,婴幼儿腹泻时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要根据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来解决:
(1)病毒性肠炎:好发于秋冬季及2岁以内的婴儿,大便呈水样蛋化状,这种肠炎通常称之为秋季腹泻,用抗生素治疗一般都无效,但在5—7天内可以自然痊愈;
(2)大肠杆菌肠炎:其中又可分为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致病型及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两种,前者孩子的大便呈蛋化汤样或水样,混有黏液便,一般称之为自限性疾病,病程3—7天即可自愈;后者可有脓血便,与细菌性痢疾相似,这种肠炎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多粘菌素E治疗;(3)空肠弯曲菌肠炎:患儿高热可达40度,并可出现周身疼痛、腹绞痛、大便水样恶臭,1—2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这种肠炎应首选红霉素治疗;(4)耶尔森菌肠炎:患儿有急性水样腹泻,临床上使用复方新诺明效果较好;
(5)沙门氏菌属胃肠炎:这种肠炎使用抗生素反而会延长病程,因此,无并发全身或迁徒性病灶的沙门氏菌属胃肠炎,抗生素应禁忌使用;
(6)细菌性痢疾:一般认为轻型菌痢不必使用抗生素,较重的病例可首选氨苄青霉素口服,亦可使用复方新诺明。痢特灵、新霉素为肠道不吸收药物,庆大霉素和氯霉素有潜在毒性,目前临床上已不再使用这些药物来治疗腹泻。氟哌酸为儿童慎用药物,该药物会影响软骨发育,国内外许多医院都不主张用其治疗腹泻;
(7)其它:因抗生素使用过多而导致的伪膜性肠炎则要停用抗生素,可改用消胆胺或灭滴灵等药物治疗。
总之,婴幼儿腹泻治疗的关键,是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发生酸中毒,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文/陈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