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语言障碍
全面解读儿童口吃
作者:医药卫生网
更多
 口吃又称结巴,是一种表现为言语节律异常的言语障碍。该症较为常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男孩多见,个别患儿会持续终生。有研究认为口吃发生有两个高峰年龄段,2-3岁和5-7岁。

      一、病因

      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常见的原因有:

  1、遗传因素:口吃儿童36%-60%有家族史。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口吃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3、发育性因素:口吃好发于幼儿,是由于此期儿童言语功能发育不成熟,掌握的词汇量有限,语言表达不能迅速正确地选择词汇。

  4、暗示性因素:小儿模仿能力、接受暗示能力很强,会不自觉地模仿而逐渐被同化。

      二、临床表现

      常为以学龄前期与学龄期多见,表现为言语节律性异常,说话不流畅,出现发音或单词重复停顿,发音困难主要在发辅音上,故患儿为避免发这些字音而选择其他的字代替,在说这些难发音的字之前有停顿的现象。患儿出现上述发声的异常是因为发音器官的肌肉出现阵孪或强直性痉挛所致。当口吃严重时,交谈可被打断并伴有呼吸不规则的面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

      大多数口吃者唱歌、做游戏、机械背诵、与动物或熟人交谈时并不口吃。患儿常常智力正常,语言功能正常,神经系统检查也无明显异常。部分口吃患儿不经任何治疗数年后即自愈。另有报道80%的口吃儿童到少年期即恢复说话的流利性,继续口吃者往往变得复杂化与顽固化,进而形成慢性口吃,持续进入成年期,发展至终生。经过语言矫正,绝大部分儿童可以恢复正常。因此有人把能够自愈者称为良性口吃,不能自愈者称为慢性口吃。

三、行为干预和防治

  1、消除心理障碍:精神紧张是一种最容易和最经常诱发口吃的因素,因此家长要为他创造一个愉快安定的环境,减少他对口吃的注意,消除他的思想负担。对于学龄儿童,不仅要治疗患儿,还要做老师、同学和家属的工作,即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家属要以身作则,引导小孩树立克服口吃的信心的放慢速度、降低音量、从容不迫地讲话。这样,口吃就会得到矫正。当家长遇到子女口吃时,应多给予安慰和鼓励,不应表现出急躁情绪或粗暴地中断儿童的讲话,不要打骂、训斥和惩罚儿童。否则,会使儿童在说话时形成一种焦虑紧张的特殊气氛,实际上起了强化口吃的作用。

  2、言语训练: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口吃患者长期形成了一种很坏的说话习惯——急、快、猛、重,这种说话方式容易口吃。要改变说话方式:放慢语速、轻柔发音、掌握发音技术,循序渐进最后过度到正常语速。要鼓励患儿多讲多练,主要是结合生活实践,利用一切机会进行交谈和练习,复述个人愉快的经历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放松疗法:通过全身肌肉及其他生物指标的调节,以达到全身放松逐渐消除紧张情绪的目的。

  4、系统脱敏疗法:口吃患者多伴有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一般来讲,交往的对象及谈话的情景不同,口吃的严重程度也不同。根据不同场合发生口吃的程度不同,建立引起口吃或焦虑的等级层次,然后按由低到高的层次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紧张情绪可用渐进松弛法进行放松,以减轻焦虑和口吃的程度,最后达到在任何场合下都不引起焦虑和口吃的目的。

  5、药物治疗。

(http://www.yywsb.com) 编辑:范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