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家庭教养
一岁宝宝的立体教育
作者:佚名
更多

1岁~1岁半宝宝发展目标


1. 行走平稳,乐意追逐跑。
  2. 能借助辅助物上台阶,会踢静止的球。
  3. 乐意操作小体积的物品,愿意用手挖空物品。
  4. 会连接或搭积木。
  5. 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会脱鞋袜。
  6. 初步萌发与小伙伴交往的兴趣,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7. 能听懂指令性语言,从学说一个单字发展到会发叠音,再到用简单的单句与人交谈。
  8. 好奇心、求知欲增强。
  9. 能准确地将圆形、方形放入模板。
  10. 对汉字、读书产生浓烈的兴趣,喜欢听儿歌、讲故事。
  11. 会背诵数字1~10,会认一两种几何图形。
  锻炼方法:
  1.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需要进一步锻炼下肢肌肉的力量,为此,可设计一些如下蹲拾物、上斜坡、推车走、追逐跑之类的游戏活动。
  2. 提供细小的物品,让宝宝操作摆弄,但要防止宝宝误吞。
  3. 在日常生活中不失时机地训练宝宝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正确使用小勺,脱背心、鞋、袜等。
  4. 要经常为宝宝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鼓励宝宝大胆与人交往。
  5. 结合生活环境与大自然环境让宝宝认识颜色。
  6. 运用“环境濡染法”“表情识字法”“动作识字法”“阅读识字法”等,教宝宝认识150个左右的汉字。

1岁-2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孩子到了1岁左右,可以自如爬行,可以站立片刻,发育快一些的还可以独立几步。
手眼活动从不协调到协调,如可以自如地自喂饼干,五指从不分工到有较为灵活的分工,如可以用食指和拇指对捏糖块。双手从“各自为政”到能够互相配合,如可以一同摆弄玩具。精细动作获得发展,如可以独自抱着奶瓶喝奶,打开瓶盖,把圈圈套在棍子上等。
1岁多的孩子可以听懂自己的名字可以听懂一些简单的词汇,会叫爸爸妈妈,能同成人一样可以分辨声源,有了明显的回忆能力,可以想起很久前记住的事情,将之运用于当前的“工作”中。可以模仿大人的动作。
这时能随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自发地手舞足蹈,并努力配合鲜明活泼的音乐节奏做动作,会初步分辨颜色,喜爱色彩鲜艳的玩具,爱看漂亮的人脸,爱看图画书和大而鲜艳的图杂。
能听懂妈妈的话,可以听懂常用物品的名称,开始学说话,可以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如用“汪汪”代表小狗。他们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怪模样的物体,害怕未曾经历过的情况。这时有明显的依恋情结,喜欢“跟”妈妈的“脚”,妈妈去哪里,他就跟着去哪能里,喜欢与成年人交往,知道大人是高兴还是生气,会设法引起大人的注意,如主动讨好大人或者故意淘气。
和小朋友有了以物品为中心的简单交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可以把自己和物品区分开,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有了最初的独立性,会拒绝大人的帮助,愿意自己动手,而且可以做些简单的事情。
一岁半到2岁的孩子,不管看到或听到什么,总是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的语言能力急速成长,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记事物的名称上。孩子一旦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有名称后,就开始胡乱提出问题想要记起新的名字。而大人对此询问法通常不加理会。不过2岁前后的“问题阶段”所问内容都相当单纯,只是令大人感到罗唆罢了。孩子就是由这种方法来记人名及事物的,这也是一种聪明的表现。
进入2岁的孩子,面临着许多需要学习、掌握的东西,他也开始自己思考问题,会不断地提问,但当你在教孩子时,你会发现那些非常简单的事物,他怎么就那么难懂,总是会搞错。所以你要耐心,不要以你二、三十年生活去跟他不到2年的经历相比,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世界对他来说很复杂,需要你的引导和解释。
孩子到了2岁左右时,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了逃避父母的保护和自我意识强烈,正在尝试独立自主,父母若不马上适应这种急速的变化,只会带来泄气和灰心,如果顺着他,也许反抗心还不至于太强,其实一个可爱且有依赖性的孩子试着反抗,这对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多少产生点反抗意图,较能激起他应对人生冲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
在2岁孩子的成长中,最明显的是运动功能的发达,所以当孩子眼睛一张开就开始吵吵闹闹。这时他们的思想也逐渐成熟,而且趋于复杂化,大人这时不可再一味地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喜欢凡事都有规律性,看电视的时间若加以分配,让他在固定的时间看喜欢的节目他会很高兴。
这时对时间的知觉是较大含糊性和局限性,他们从成人那儿模仿学到了一些有关时间的词语,但却不能把它用在正确的地方。说明了孩子对时间概念的认识还末清晰。他们的注意力从1岁起就开始不断地发展,一般来说,1岁半时能集中注意力5-8分钟,2岁10-20分钟,能长时间地注意一个事物,自己也能独立地玩较长的时间。
这时应让孩子更多地参与日常生活,在这些活动中,即能促进一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让你的感受到孩子给家庭带来的无尽快乐,而且还能在活动中教孩子数数、认识事物,教孩子说话,培养他独立的能力,爱清洁、整齐的生活习惯。

1岁半到2岁小儿训练方案
一、小儿的训练:
  1、观察能力的训练:
  (1)训练:上下、里外、前后方位意识。如游戏时说:“球在椅子上、椅子下”、“球在箱子里、在箱子外面”等等。
  (2)辨别多少。如分糖果给家人,看看分的是否一样多,放桌上比比看谁多谁少。也可以用专门的图画,训练孩子认识多少。
  2、记忆力的训练:
  (1)词汇记忆。成人在讲述孩子较熟悉的故事,或教小儿念他熟悉的儿歌,或唱他熟悉的歌时,有意识地停顿下来让孩子补充,由简到难,开始让孩子续上单字,以后可逐渐让孩子续上一个词、一句话这既可促进记忆力的提高,还可发展小儿的语言能力。
  (2)实物记忆。让小儿回忆起不在眼前的实物,可给孩子一件玩具,让他注视您将玩具放到盒中,盖上盖子,让他说出盒中玩具的名称。
  二、动作能力的训练:
  1、扶栏上、下楼梯。训练小儿学习上、下楼梯。训练上下楼梯时,开始选择的楼梯不要太多层,以便于孩子能够较顺利地上完楼梯,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跑步练习。家长可通过游戏来训练小儿跑步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如灵活的向前跑,转弯跑。
  3、通过游戏、手工、鼓励小儿做力所能及的事,促进手动作的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适合的游戏有玩积木、模仿画画、穿珠子等。
  三、 言语能力的训练: 幼儿在1岁半后,言语发展会突飞猛进,他们不仅重复成人说的言语,而且想要自己说出周围东西的名称。语言来源于生活,家长应常带小儿到户外、公园去玩,鼓励他与人交往,并引导小儿仔细观察遇到的事物,告诉小儿他遇到事物的名称和特点。回家后,要他回忆在外面接触的人,看到的东西,并尽量帮他用较完整的话叙述出来。这样,不但丰富了他的语言词汇,而且巩固了记忆,增长了知识。
  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
  1、与人交往。此时期的小儿已有了语言,可以较多的和人交往,要教育小儿初步懂得与人交往中一些简单的是非概念。
  2、白天睡眠的次数逐渐减为1~2次,可根据作息制度,将小儿白天的睡眠安排在午饭后,睡眠时间为1.5~2小时。孩子改用新的作息制度需要有一个过程,家长可根据自己孩子的身心特点,逐渐使小儿的作息时间向新的制度过渡。
  3、可安排孩子每日早、中、晚三餐主食,在早中餐及中晚餐之间各排一次点心。训练:孩子进餐的正确姿势,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不要边玩边吃,不要在饭桌上引逗孩子大笑,以防呛咳窒息,饭后不要让孩子做剧烈活动,可让孩子轻微安静地活动半小时,避免呕吐。
  4、教小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对于幼儿来说,学会任何一种新的本领都是一件复杂的事。成人要帮助孩子减轻掌握这些新技能的困难。成人要有耐心,使孩子能顺利地掌握构成技能的一个个动作。

一岁半宝宝的对抗和教育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学步期幼儿让他们感到吃惊和关心的情绪变化就是公然对抗父母。就多数情况而言,孩子会在一岁半之后开始向大人说“不”。孩子们发现,就用这小小的一个字就可以拒绝任何建议和指示。其实,在几个月之前,孩子可能就开始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进行对抗了。年龄较小的学步期幼儿知道通过把汤匙推开或把头扭开来拒绝送到嘴边的一口食物,知道挺直身体来拒绝别人把其抱起来。然而,用语言进行对抗的能力,可以说为他们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或许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孩子不会再想到别的什么了,无论你提出什么问题和什么要求,其回答总是“不”。
  一周岁的幼儿对抗大人时,父母往往很难判断其认真程度如何。他们的意图真的是在表示“不”,还是仅仅在于检验一下其新获得的能力的效果?父母们一般认为,对待孩子消极对抗的最佳办法,就是不拿它当一回事。他们或许会对某个要求做出简短的解释,或者他们会做出合理的妥协;但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对大人的话装作没听见,仍然我行我素。
  学步期幼儿的对抗态度常使人感到恼火,但这也是父母获得满足感的源泉。对抗是独立的一种迹象,它表明孩子想自己照料自己,想自己说了算。更准确地说,学步期幼儿的对抗行为表明,他们已经知道人们所做出的决定不是不可更改的。他们开始认识到,日常的生活规律并不是由法律或自然法则所规定的,而是由人确定的,他们也想成为做出决定的人。起初,因为学步期幼儿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只看到了对抗他人决定的可能性。他们会逐渐地跨过这一步,找到更多其他积极的办法来使自己加入到做出决定的人当中。
  许多孩子在一到两岁之间还会平生第一次大发雷霆。孩子在小的时候也许发过火,但随着其预见能力越来越强,其失望感也就越来越强烈。期望值越高,其挫败感则越强。起初,对大多数学步期幼儿来说,他们的愤怒情绪多半都是由某件东西诱发的,如卡在椅子背后的玩具,或者拼板塞不进拼图框里去。随后,越来越多的情况是,有些孩子的怒气指向了父母:妈妈不肯打开冰箱的门,或者爸爸把法试炸土豆切成了两半,而艾赛亚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土豆。
  正如对其他的消极行为一样,父母对发脾气的学步期幼儿最好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这时不要试图去安抚孩子。孩子的怒气转瞬即逝,其情绪很快就会变得好起来。其实,学步期幼儿发脾气也许有一些滑稽的成分,因为他们并不是多么擅长于敲敲砸砸和尖声喊叫。
  任何年龄的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与之亲近的成年人面前发脾气。当意识到孩子发脾气并非毫无来由,而是冲着自己时,父母往往采取各具特点的方法给予应对。有些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不予理睬,但事后很快便对孩子加以抚慰。他们认为,发脾气是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孩子在生气时大人应该帮助其冷静下来。另外一些父母认为对发脾气的孩子应进行惩罚。他们确信发脾气是孩子难以与人相处的一个迹象,他们要对这种行为尽早处置。实际上,如果大人对孩子发脾气的问题关注较多,无论这种关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当孩子大声尖叫时,父母老是不拿它当一回事也许很难,但这却是使孩子少发脾气的最有效的办法。

1岁宝宝行为标志:攻击
对待一岁“暴力”宝宝,只有先应该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岁的宝宝偶尔会用拳头和牙齿跟爸爸妈妈或其他小朋友“交流”,这是许多妈妈的烦恼,生怕孩子长大会变得很暴力。然而专家解释:一岁左右的宝宝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很正常,应该辨证的看待这些行为:一方面,这种行为只是孩子发育到这个年龄的标志,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时期,爸爸妈妈不必过于担心。另一方面,虽然这是孩子必经的一个过程,但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做正确的指导,孩子很可能会养成打人的坏习惯。
  另外,专家指出:对待一岁“暴力”宝宝,只有先应该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
  武力背后鲜为人知故事
  孩子也和大人一样,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岁左右的孩子还不会为自己解释,所以对“他为什么要咬人?”一直让我们困惑。现在让我们一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不得不动用“武力”解决问题。
  贫乏的语言表达能力
  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一岁的孩子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也正是因为他不会说话,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所以他选择咬人或是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达,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时,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诉他“别着急,妈妈会帮助你的”,这样他就不会把怒火发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他正在学习自卫
  有时候孩子打人是出于一种自卫,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宝宝决不会容忍自己被欺负,他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
  口腔发育的需要
  专家解释说,一岁左右的宝宝,口腔内牙齿、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育,他很喜欢把东西放到嘴里咬,可以帮他缓解口腔发育给他带来的不适。另外宝宝在学习说话的时候,也很喜欢把能抓到的东西放到口中,当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这仅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好像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得到准确的认识。
  孩子的因果试验
  很多爸爸妈妈都想知道,为什么一旦孩子们和玩具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可怕的哭闹声,为什么他们每个人拿到自己的玩具还不能安静呢?答案很简单,宝宝在玩耍的过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带给他乐趣之外,还意外的发现他的行为可以带来不同的后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会有事发生”。所以他总是不断尝试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事物。
  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一岁左右的宝宝,不能准确的把握空间关系。所以他经常会发现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挤到一个小空间里。出于一种条件反射,他会不自觉地推开挡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对身边的小朋友采取武力进攻的方式。这样就可以确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了。
  宝宝正感到情绪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选择自己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比如在他饿了、累了、尿布湿了时,他的心情就会很糟糕,这时候最容易出现孩子之间互相打闹。另外,一岁的孩子正在学习各项技能的时候,当他遭遇失败时心情会跟着变坏,打人的行为就很容易出现了。
  爸爸妈妈的和平战略
  对宝宝来说,打人和咬人只是他认识周围事物的一种平常的方式。所以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停止这种行为。而你所要做的是保证孩子的安全,让他在这些攻击行为中免受伤害。
  告诉孩子“不”
  当孩子行为可能发生危险时,你应该及时制止他。用最简单的语言清楚、严肃(但不是威胁)地告诉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会受伤的。”然后用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个动画片。除此之外,在孩子烦躁想攻击别人的时候,可以为孩子提供其他选择,比如给他一个枕头,让他随便处置,还可以教她使劲跺脚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教会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气了可以到你身边寻求帮助。
  别让孩子从攻击中获得任何好处
  宝宝并不是故意选择使用武力争夺玩具,而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卫或是生理特征。一旦他从这种行为中获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么他就可能把攻击别人和取得玩具联系起来。也就越来越喜欢用攻击的方式和人交流。
  相对打人的宝宝来说,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宝宝
  当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时,最好给受伤的宝宝更多关注:吻一吻受伤一方的小伤口,询问他有没有问题。然后,用坚定的语气对欺负人的宝宝说:“不许咬人。咬人会让别人很疼。”如果孩子被别人咬然后又去咬别人的话,千万不要惩罚孩子。
  多称赞孩子的好行为
  当孩子没有依靠攻击而解决问题时,你应该多多鼓励他的这些行为,让他能意识到这才是对的。比如你可以表扬他的行为“你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你是个好孩子。”
  做孩子的好榜样
  和孩子玩的时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如果你对他说“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家伙的脚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里,那么他就会很自然地尝试对别人这样做。
  温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说话等等。这时需要你为他提供一些温柔的积极的安慰,以防止他变得暴躁。比如一个舒服的温水浴。孩子在洗澡时可以忘记之前的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会让他对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给孩子们更大的活动空间
  如果孩子像大海里的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玩耍。那你就不必对他们的互相攻击的行为产生惊讶了。因为这是必然的结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动的空间过于狭小。
  重要提示:爸爸妈妈不能做的三件事
  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除了上面叙述的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的事之外,还有些事是我们不能做的:
  1、不要训斥打人的宝宝:宝宝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你突如其来的训斥只会让他感到莫名其妙。
  2、不要因为孩子打人,就让他也尝尝挨打的滋味:孩子不会理解你的用意,他只会觉得你是在伤害他,最坏的结果可能让孩子不再信任你。
  3、不要鼓励孩子报复打他的小朋友:如果“受害人”反过来去报复犯人”,那么最终的结果是“犯人”会越来越多。

(http://www.yywsb.com) 编辑: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