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幼小衔接
孩子,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佚名
更多

  不算大事也不算小事,波波(化名)上小学了。

  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今年有数万个孩子踏进小学大门,波波只是其中之一,确实算不得什么。但在每个新科“读书郎”的父母眼中,这显然又是件令全家既兴奋又担心的大事:习惯了幼儿园的轻松,能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吗?

  也算凑巧,今年又恰逢小学“新政”。2007年秋季开学,上海50所小学的一年级首设“学习准备期”:入学初的2—4周课程教学改为“综合活动”,以做游戏、交朋友取代一上来就认字、做算术。以此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变以往重“知识传播”为重“兴趣培养”。

  匆匆一月有余,“学习准备期”试点已告一段落,只待来年全面铺开。这段时间里,波波正在适应背着书包的新生活。其中的点滴,他爸爸以手记形式作了些记录。记者有幸得到家长许可,刊出爸爸手记。或许,从中能看到一个孩子的变化,以及在他背后的社会、学校和家庭随之牵动的变化。

  上小学紧张吗

  爸爸手记:“妈妈,我的大脑还没醒。”“那就用小脑指挥,刷牙不需要用大脑的。”

  “唔……倒也是。”站在卫生间的台盆前,手里握着牙刷,平时习惯睡到8点多的波波,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样。此刻,9月3日早上7点15分。这番对话的一个小时后,车子还堵在路上一动不动。虽然,今年上海的小学上学时间推迟到8点15分了,但迟到已成必然。

  儿子比较外向,放学后回到家便迫不急待地讲述一天经历。或许是语速太快,也就听了个大概。比如:班主任非常和蔼,波波把自己的小名也告诉她了;参加了升旗仪式,唱了国歌学了校歌;认识了好几个同学,其中两个已经成了好朋友。

  听上去,第一天过得平常而愉快。从我的角度揣测,这是学校的“学习准备期”安排之一。因为幼儿园是个五颜六色的童话世界,孩子在玩具天地里生活。而当他们来到小学,看到整齐的桌椅朝向黑板时,心里会有莫名的焦虑。

  而对这些懵懂的新“读书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适应新环境。教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且形成初步的集体观念,应当是入学第一课。

  入夜,波波跟我们一起整理好书包,乖乖地钻进被窝。突然,传来一声大叫:“天哪,校歌第一句怎么唱,我又忘了。”

  记者点评一件事情的结束,往往意味着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而如果要有一个美好的新开始,或许就需要一个柔顺而高明的过渡。

  在很多专家看来,“幼小衔接”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每个孩子学习起步的质量。此次上海的“学习准备期”试点,其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入学前,孩子心中有一幅关于学校的图景,但是进入小学之后,一旦发现学习生活并非那么令人愉快,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落差。而所谓“学习准备期”,就是尽量缓解这种落差。



  不是一味做减法

  爸爸手记:波波回到家,神情平静地告诉我们,班上选小组长了。

  “你当选了吗?”我和他妈妈异口同声。“我们是一排男生选一个,一排女生选一个。不过,我是坐在女生一排里的。”听到这里算明白了,他是在委婉地告诉我们,这次没有选上。

  对于已经能够自己阅读的波波来说,眼下的学习确实还算轻松。今年开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识字量要求,已从原来的460个字调整到364个字,课文从原来的60篇调整到51篇。据说,以往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天,学生一般学10个生字。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趣味语文游戏,主要内容只是一句话———我是小学生。

  当然,这种轻松还贯穿在课堂上。比如,语文课上有个游戏,老师念到哪个音,课桌上有那个拼音的孩子就要举起这张纸片,大声跟着念出来。

  在波波的书包里,有两件宝贝。一个是打小红花的本子,根据老师的规定,表现好就能敲上一朵小红花,像积极回答问题、帮助同学等都算。集满10朵可以换成一颗五角星,贴到教室墙壁上的自己照片下面。但有时也会有损耗,一次吃饭太慢,一次忘带课本,都被划掉一朵花,让波波晚上洗澡时还在叹息。

  另一个也是一本本子,上面记录每天的回家作业。当“学习准备期”临近结束时,每天开始有了一点作业,像读读课文、做几道数学题等。波波每天都不忘拿给我签名,因为如果忘了给家长签名,他就得不到小红花了。原来,归根到底还是孩子的荣誉感。

  记者点评很多人对“学习准备期”的理解,就是大量做减法。比如减少多少篇课文,少认多少个生字,少背多少首古诗等。通过课程做减法、不布置回家作业等,来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避免那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厌烦情绪,无疑是有效的。

  但显然,仅仅做减法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减负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给学校和老师“加负”,要求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尤其要关注课堂教学工作的全程性、全员性和全面性,注意总结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研究和分析主要问题与矛盾。

  同时,某种比较新颖的教学形式,可能对大部分学生有效,但难以吸引极少数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又是一个大课题。



  该准备的不仅是孩子

  爸爸手记:波波病了。一早起来就咳嗽,原来是感冒了。

  我跟他商量了几种可能性:继续上学、去外婆家歇一天,或者一个人呆在家里。原本托着脑袋作难受状的他,听到此处,立即瞪大眼睛诧异地问:“爸爸,难道你就留下一个孤独的小孩?”

  家有“读书郎”,压力最大的还是父母。由于工作关系,我们原先考虑过住校,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现在,不仅一大早就要起床,而且每天傍晚还要掐准时间去一家晚托机构接他,不能发生诸如路上堵车或单位加班等种种意外。

  而在接送之外,更耗神费力的是如何管好他的学习。比如,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购买什么辅导书,要不要参加课外兴趣班等,常常琢磨上半天也没有答案。眼下,每个周末要出去上书法和钢琴课的波波,负担到底是太轻还是太重?

  为此,我们经常与波波的班主任沟通。有一次,还专门写了一封信,了解老师眼中的波波究竟怎样。班主任很负责,当天便写来回信,说波波在学校里表现不错,学习态度积极认真,与同学也相处融洽。而比较明显的不足是,有时上课会讲废话。

  看得出,老师最注重这一阶段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养成。或许,这正是处于“学习准备期”中的孩子,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培养的一种重要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准备期”不仅属于孩子,也属于家长。

  那天,波波还是去上学了。送到校门口,他几次回头跟我挥手,我则注视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楼梯后。这一刻,想起一个同事的感慨:“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应该多关注他。因为总有一天,他会头也不回就往前走的。”

  记者点评有些出人意料的是,一项教育部门的调查表明,目前相当一部分家长仍然认为准备期“没有必要”。或许,他们觉得他们的孩子已经准备好了;又或许,他们觉得准备期太短,实际意义不大。

  看来,准备期要得到家长认同还需时间。“学习准备期”要成功,关键在家长和教师,家长的心态首先要转变,孩子要准备期,家长也要准备期。同时,老师也要转变,把准备期视作过渡期、适应期。因为准备期不是幼教的简单延伸,而是要让学生尽快过渡到小学的有序学习状态中。



  变化到底有多大

  爸爸手记:又要迟到了。波波坐在后排抓耳挠腮,不断说:“老天保佑啊,千万别迟到。”

  车子在风雨中蹒跚而行。紧赶慢赶,到学校还是晚了5分钟。平素活跃的波波低头上楼,却站在教室门口不敢进。这时,班主任看到他,亲切地说:“没关系的,今天刮台风,不算迟到的。”

  这一次,距上一回迟到一月有余。“学习准备期”结束了,波波有没有真正爱上学习,这还很难断言。变化当然是有的,但也不必夸大。比如,大多数时候,早上都能准时起床,但有时也会说:“爸爸,你好烦哦。”大多数时候,作业都能在学校完成,但有时也会直到晚上看完动画片才想起来。大多数时候,上学都是愉快的,但偶尔生病会说:“还是在家休息一天吧。”

  形象地说,小学的“学习准备期”就是“断奶期”。孩子初到陌生的环境,面对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他们会感到难以适应。但或许,也不必寄予过高期待。因为毕竟只是一个月时间,今后要做的事其实还很多。

  4个多月前,参加了儿子的幼儿园毕业典礼,看到的是我印象中最快乐的离别。没有矫情的愁绪,大班的孩子排队上台,机灵地给园长妈妈一个亲吻,木讷地看着脚下、数着步子,就像一个寻常派对。对他们来说,这样的离别场面难以复制。因为即便小学毕业,一些感性的小女生已经会拉着老师抹眼泪。

  当他们有了愉快的告别之后,能否有个愉快的开始?这是每个家长的期待。

  记者点评专家认为,“学习准备期”主要解决小学新生的3个问题。一是心理问题,使其认同学校教育,克服胆怯和畏惧教学的心理。二是情感问题,使其热爱学校、同学,敬爱老师,大胆交流,增强情感交流的积极性。三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让新生从“散养”为主转变到以集中学习为主。

  杨浦区一项调查显示,全区试点小学中,90%的孩子表示喜欢小学生活,入学3周就能适应学校教学的孩子达到94%,“哭哭啼啼不肯上学的孩子几乎没有”。教育改革无止境,而其中的每一步都牵动人心。

编辑:芯蕊

(http://www.yywsb.com) 编辑: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