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家庭教养
谁能为好孩子下定义
作者:佚名
更多

  2005年底,和朋友小萌一起拜访了一位全职妈妈和她7岁的儿子,之后,对于这位妈妈的教育和她儿子的状态,我和朋友发生了一次分歧极大的争论。

  我和朋友一进这位妈妈的家门,两位家长就忙开了。爸爸让孩子先给客人弹一段钢琴,孩子迟疑着,我忙说:“不用,先聊会天吧。”于是爸爸把保存的孩子历年画的画找出来,孩子也把自己看的科普光盘搬了出来。

  妈妈介绍,孩子出生后,自己一直在家专职照顾、教育孩子。她说,当时到书店去,看到了蒙式教育和卡尔威特教育的书籍,感觉很好,于是就身体力行——当孩子发展身体时,给予他充分活动的自由;当孩子对绘画感兴趣时,可以在客厅的墙壁上自由绘画;孩子没有上幼儿园,由妈妈亲自教授孩子知识;家里没有安装有线电视,孩子主要看《探索》、《传奇》等科普方面的光碟;到了6岁以后,孩子上了一段时间的学,后来主要由妈妈按照教材教授小学课程,已经超过了学校的进度;由于原来的学校不同意孩子跳级,妈妈就给孩子转学到了一所社区学校,并准备在新学期开始后,让孩子跳到四年级;在兴趣班方面,孩子学的是钢琴,妈妈称孩子在记谱上很有天赋,考级成绩也超过同学。爸爸妈妈认为自己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很成功,全都以孩子为自豪。

  小萌:这位妈妈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孩子确实比很多同龄人懂的知识多,例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等等。

  雅雅:你提到智力开发,我们还是先看一下所谓的“智力”包括什么内容。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通行的智力的概念有两个,一个是“智力是应用认知技能和知识,学习解决问题及实现个体或文化认为重要的目标的能力”,一个是“智力是指与环境拟和的能力,是有目的的适应环境、塑造环境、与选择环境的能力”。现在流行的、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多元智力理论”,将智力分成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能力)、认识自然的智力 (认识自然,并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你看,智力开发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所以,我认为你在对孩子“智力”发展水平的评价上,仅仅关注到了“知识的记忆”这一点,实际上是以偏盖全。

  你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没有,孩子对我说:“我们谈谈生物学吧。”我说:“好啊,咱们谈什么呢?”他想了几秒钟说:“我也不知道。”就起身做别的去了。可以推断,这孩子懂得不少生物方面的知识,但是没有对任何一个问题做饶有兴趣的思考,也没有深入探索的精神需求。对于一个刚满8岁的孩子来说,在科学方面,要培养的主要应该是兴趣和深入探索的思维方式,以及专注的精神,现在看,这个孩子不一定具有。

  当然,谁也无权要求孩子具有上述品质。但是现在父母对孩子现有的状态大加赞扬并引以为荣,完全想不到帮助孩子超越现有的知识机械记忆的阶段、达到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的层次,会让孩子一直误解下去,以为自己确实具有超过别人的智力水平和能力,但将来到了实际应用的场合恐怕会遇到挫折——那时孩子(也许已经成年)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心灵上遭受巨大的挫败感。

  小萌:但是孩子钢琴确实弹得不错。

  雅雅:孩子对弹琴确实有兴趣,但是家长一直在把孩子弹琴弹得好作为重要的炫耀内容,督促了几次让孩子表演给客人看。后来孩子一边弹琴,一边扭脸看客人的反应,当最后一个音符响起时,孩子同时站起来说:“弹完了。”家长的态度不会是当天偶然一次。同很多家长一样,他们对孩子弹琴的关注点不在于孩子是否享受过程,是否从音乐中感到愉悦和幸福,而是在意弹得好不好、考到了几级,甚至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他们正在毁坏孩子对音乐的好感,最后孩子弹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很难想象一个不能享受音乐的人会在音乐上有很深造诣。

  小萌:妈妈还是给了孩子许多自由,例如孩子可以随便在家里玩,在墙上绘画。

  雅雅:对,这些可能是从蒙式教育学来的。但是这个妈妈所进行的蒙式还是很浅层次的,因为她没有给孩子精神上的自主发展。这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她要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每天在家里规定孩子学什么,不让孩子上幼儿园,甚至上小学;学校不同意孩子跳级,那就转学;这个学期我在家里教孩子,下个学期可以到学校再学一个学期;连有限电视都不安,光碟内容面基本上局限于自然科学……

  小萌:哦,就是说,孩子的社会交往会有问题。但是妈妈说,孩子可以和楼里小朋友随便玩,而且妈妈说,孩子和他们玩、交流没有问题。

  雅雅:对,这个问题不容易看出来。孩子和咱们交谈的时候,确实显得很正常。但是和社区里孩子的交往是比较单纯的,而幼儿园,尤其是小学,社会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打比方,和隔壁的孩子打了架,关起门来互相不理可能就行了。但是和同桌同学打了架,以后每天还要近距离见面,对方还要向老师“告状”,甚至联合前后桌的孩子一起反对他,怎么处理?在小学的孩子中间甚至出现了“阶层”的初步分化,身处其中就会开始体会自己的社会角色。人要溶入社会,6岁以后,孩子的感情需要变得多样和复杂,小学对于培养初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自己看待问题的正确方式是很重要的。这对父母老家又在外地,北京没什么亲戚。你想想,孩子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成长的。一个人需要处理好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未来社会更需要能够与人分工合作的人才,所以这孩子的社会融入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但是你看,这个全职妈妈的社会交往非常狭窄,一门心思就在孩子身上。我几次试图和她谈谈她自己,但是她充耳不闻,根本不接这些话题,全都是谈她怎么教育孩子,孩子有什么成绩——家长自己本身就没有自我,本身就有社会融入的缺陷,那她就不会注意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如果一个母亲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她的全部生活重心只是“教育”孩子(主要是教孩子知识),以孩子的成绩作为自己的主要成就感来源,换而言之,她的精神是“寄生”在孩子身上的,孩子承担了本来不属于他的巨大压力——他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为妈妈活着,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妈妈负责,他必须是妈妈的骄傲,不能不“出色”、不能有失败。孩子的焦虑程度可想而知,心理的健康无从谈起。

  在西郊机场幼儿园发给蒙班家长的手册里,援引了美国约翰·布雷萧的孩子实施暴力的内容,其中有三条是这样写的:对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和期望;利用他们满足自己想被赞美和尊重的需要;要求他们表现、成功、漂亮,运动有好成绩、考试名列前茅,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的失望和悲伤。如果用这个标准,妈妈是在对孩子实施暴力。

  小萌:按你这么一说,这个孩子问题多多。

  雅雅:其实是家长问题多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想评价一个孩子发展得好不好,首先还是应该关注他的心灵。



    关键字:家庭教育  好孩子  问题孩子  早期教育  交往  
(http://www.yywsb.com) 编辑: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