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什么时候放阿?翩妈届时预告一下吧
版权所有:阿迪妈 原作 提交时间:10:39:57 06月28日
呵呵,让孩子直面自己,孩子需要勇气,妈妈需要技巧;
这个参赛过程还有博弈论的概念呢,找个囚徒困境或者其他跟翩讨论一下吧,我想她一定感兴趣: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所以其结果就是,这 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主题:如何惩罚犯错的孩子
版权所有:通玮妈 原作 提交时间:23:06:40 07月11日
楼下不止一个帖子提到父母打孩子。
我读过的一本美国书,我觉得很有操作效果。大概写一点
于大家分享。
书名:HOW TO BEHAVE SO YOUR CHILDREN WILL, TOO。
作者:SAL SEVERE
书里提到,惩罚孩子要用能教导孩子的方法。惩罚的目的是为了
减少孩子犯错和你惩罚的次数。如果你的孩子一再犯同样的错,
就说明你的惩罚方法不对。
真正的惩罚应该是一种你很少用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应该是你
很少需要的。
你生气的时候不要去惩罚。这是因为在这种时候,你又在生气,
又在惩罚。如果你的孩子的目的就是要让你生气,(比如那些有
挑衅行为的孩子。) 你惩罚时伴随的怒气正式他们所希望看到的。
这时,你的怒气正是对他刚才错误行为的一种奖赏。如此,你
当时惩罚孩子的行为就会因为你的怒气而减少了大部分的效果。
孩子会觉得你在GET EVEN。
惩罚孩子要给孩子留点脸面。不要让孩子下不了台阶。
惩罚孩子要有适当程度。简单的错误要用简单的惩罚方法。
惩罚的形式最好在实施起来比较容易。比如你要把孩子最喜好的
一项活动或玩具拿走。如果用不方便的办法作为惩罚方式,家长不
容易CONSISTENT。这样就不容易启动效果。
他在书里提倡的惩罚方式,最有效的是TIME-OUT。
还提到SPANKING(打孩子)的问题。打孩子并不能教会孩子责任心。
打孩子的时候你多半伴著怒气。打孩子会EMBARRASS你的孩子,
让他丢了脸面。
另外,及时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已及改进行为比惩罚更有效果。
主题:我等!你们就吓我吧,嘿嘿!
版权所有:阿迪妈 原作 提交时间:15:06:09 07月14日
我家现在海平面看上去还没什么异样,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
不过看了依妈的也是大受启发。那些个自言自语我平时也用的,觉得这样的效果好一些,有时候让他吃饭他不吃,我就让他放假在家的爹带他从5楼到1楼再从1楼到5楼来回个几趟不许坐电梯---消耗一下体力。回家后我给摆好餐椅放好碗筷,招呼爸爸奶奶来吃饭,自己也坐下来吃,就是不招呼迪---嘿,半小时前还一口不肯吃的家伙,现在居然跳着脚:“我要吃饭我要吃饭!!!!”然后狼吞虎咽。难道也是逆反期到了?呵呵,我倒没觉得什么,如果这就是腻烦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阿迪千万别学依,老妈什么都没说啊。
至于其他,迪也是在家不穿鞋,床上床下随便爬的,反正天热都睡席子,擦擦就可以。
刷牙漱口么,都是睡前洗澡的同时进行的,我给他冲淋浴,他自己刷牙,还时不时把牙刷伸到脚盆中蘸水然后继续刷---因为牙膏的味道蘸点水吃起来更带劲些,而脚盆是伸手可及最为方便的了。
主题:好久不见,午休时间匆忙发言如下,然后去吃饭
版权所有:阿迪妈 原作 提交时间:12:10:32 07月18日
加一句话:吃饱了就说吃饱了,妈妈不会逼你吃完----这是妈妈信任你。但是从你的表现来看,其实并没有吃饱---否则哪里来那么多空间吃棒棒糖、吃茯苓饼,吃咖啡奶?妈妈在考虑是否要取消第三条。
如果你每次是真的吃饱了再说吃饱了,那么妈妈保留第三条;或者你也可以选择,饭后2小时再吃零食。(为了防止漏洞,再加一点:饭前1小时也不能吃零食。)
主题:关于儿童交往和适应的一点点思考
版权所有:阿迪妈 原作 提交时间:22:40:18 07月30日
原来贴过,和一个妈妈讨论关于孩子交往的问题:
关于你说的对于孩子交往的问题,我的理解:不要过多干涉。不要太急于把大人的意愿加在孩子的身上,比如经常可以看到1、2岁孩子的母亲,着急地问:哎呀,我的孩子怎么有个什么东西不给小朋友玩阿,他怎么这么自私啊?应该要学会分享啊!比如:我的孩子怎么不喜欢和别的孩子玩阿?总是自玩自的啊?等等。
首先,我想,我们要承认并意识到,孩子有其自己的发展阶段,很多事情,并非和大人的思路一样。比如说打人,也许孩子的本意并非要去伤害别人,他们只是想看看这样的行为会有个什么样的结果。或者他们以为这也是和人交往的一些正常方式,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还没有明显的是非观,尤其对经常挨大人打、训斥的孩子,更加容易认为,打人侵犯别人,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正常方式。
无论发生什么事,首先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要立即把大人的是非观加上去,孩子本来可能仅仅是无心之为,大人反映一激烈,一上纲上线,倒刺激了这种行为的模式化,固定化。
比如常见的问题,分享,对于2,3岁前的孩子不要谈分享,就算在大人的教育下,孩子可能会让出手里的东西,但是那往往不是心甘情愿的,失去了外界的约束,往往分享就没有存在的基础----本来这个时候的孩子,就没有所谓分享的概念。只有发自内心的,希望对方也和我一样开心,所以分对方一部分共享,这才是真正的分享。如果是出于:妈妈让我分的,或者我如果给他吃一点,大人们就会夸奖我。。之类的目的,那不叫分享。
我说这个,意思是要尊重孩子的发育特点,不要要求孩子做超出心智发育之外的事情。
回到扔沙的问题,不是说,孩子做什么就绝对不要阻止,早教论坛意思是,要尊重孩子自己体验的过程,他们需要在各种体验中摸索出与人交往的模式。
PP向别的小朋友扔沙,你立即觉得这不对,于是阻止,这样无形中,就剥夺了孩子对扔沙这一行为所带来后果的体会。很多行为,是你认为不好,于是你在他自己判断之前,立即代替他有了你的结论---而非他自己得出的结论,常此以往,很可能在很多事上,都是你代替孩子做出结论,尤其孩子对一些大人认为”非”的事情,就失去了判断的能力,渐渐地,还可能对待一些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事情,他会缺乏自己判断自己解决的勇气,而退而采取懦弱的方式来求助大人,来回头看看妈妈怎么说这件事?妈妈说得我才敢做。
对于孩子的成长,他们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他侵犯别人,也肯定有别人侵犯他。各种行为,我们都可以让孩子体验,不要人为地堵上一些我们认为不好的方向,仅让孩子接触或者行动在阳光大道上----你不可能保证永远只让孩子生活在良性的氛围当中。
那么难道孩子的行为我们都听之任之了么?
我的理解:在尊重的基础上引导。不要急于下结论。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比如,PP扔沙,你不要本能地急于阻止,先看看他为什么要扔?
是无意的,仅仅出于好玩?还是故意?如果是故意,那么是想看看这样扔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否会在对方小朋友的衣服上留下什么印记?还是出于以往有过节想给对方好看?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能预知结果,那么大人就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会有什么后果,可以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做法,必要的时候,也让他们体会一下被沙扬的感觉,如果孩子是故意的,那么你当然也可以告诉他自己的感想,比如:妈妈不希望你把沙子丢到小明的衣服里,这让他很不舒服。
明确说出你的观点,明确说出具体事情,不要简单地:不许!不乖!打屁股!
这样只能刺激孩子下次背着你更加补偿上次还没有过瘾得扬沙体验---因为他们当时的停止行为仅仅是因为妈妈的训斥阻止,而非对事情了解了Over了,如果还有机会,他们不会自律,而是会继续体验--------想必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明明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不对,嘴里会说:这样不行,不对;但是事实上,只要有机会,他们还是会尝试的。
不要急于下结论,因为那样的结论往往是从大人的角度出发的。多用心体会一下孩子的想法,因为他们对未来行为缺乏预知能力,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往往是好心办坏事---这种时候的不分青红皂白加以阻拦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没有益处了。
总结一下,我的感想:
了解孩子的生长节奏,并尊重他们的节奏;
不要急于下结论,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给孩子各种体验的机会,不要急于代替他们得出结论。
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事论事,不要上纲上线。注意方法。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检点自己的行为---孩子的很多体验还来自对家长的模仿。
孩子今后将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价值观,是要在现实中锻炼的,不是来自妈妈的教导照本宣科就可以的。
拉拉杂杂说了那么多,不知道说清楚没有,最后要说的,很多事情的度,靠你自己把握,不要太执著于是与非---本身我们大人的价值观就有很大区分,教育孩子问题上必然也出来不同的孩子。
主题:如果一个家长真正爱孩子
版权所有:阿迪妈 原作 提交时间:22:24:30 07月30日
就会引导孩子如何交往;把孩子放到环境中去固然是必须的,但是不要忘记,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要把家长和环境割裂开来.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重要的意义,家长的行为能给孩子直接影响;
一个懂的爱的家长,知道给孩子创造环境,放手孩子到复杂的环境中去,不仅有积极正面的影响,还可能有副面阴暗面让孩子面对---毕竟孩子也是社会的人,爱孩子,不是简单的我给你吃饱了穿暖了就是爱,不是我把一切不好的恶劣的东西与孩子阻隔开就是爱---这是爱,但这不是完整的,理智的爱;
你举的2个例子,假设的爱,假设的自由,我看象是浅薄的爱;伪自由;
1 关于爱
一个孩子很内向,从小就喜欢在家里看电视,家长给他自由他也不出门,家长老师世界上的所有的人都很爱他,等他上学那天却发现同学不象别人那么爱他,结果会如何呢?
不要看结果,先看成因;内向是什么引起的?是不是因为一向家长没有顺应孩子对世界积极探索的天性,阻挠孩子看世界接触世界引起的?
从小就喜欢在家里看电视,那是为什么?可以吸引孩子的东西很多,爱孩子,就给他充分的刺激,孩子的触觉,视觉,味觉,嗅觉等等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充分满足他,调动他的积极性,培养他对生活的热爱,细节的热爱;----如果一开始就注意,孩子未必会沉溺于电视这种单一的媒介,被动的接受----我相信,对一个小婴儿而言,母亲的笑脸气息,都比电视要更能吸引他.
家长给他自由他也不出门,出门并不代表什么了不得的自主,如果爱他,就探究原因,不要逼他出门.不仅给他行动上的自由,还给他精神上的自由;不是让孩子出门,就是给孩子自由了。不是把门打开,家长的职责就完成了.你可以引导孩子,可以陪着孩子,去看世界;去发现美好与多彩.
等他上学那天却发现同学不象别人那么爱他...这很正常,如果能够从父母这里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如果爱他的父母能够一直以来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和人的交往方式,孩子能找到合适的与人打交道的方法;本来这个世界就不可能以你为中心,如果每个人都爱你这就不是现实社会了。
2 关于自由
一个孩子生在大山里,周围没有几个人,父母很爱他,他也非常自由,也向往外面的世界。有一天他长大了来到北京上学,他能获得良好的适应吗?
不是每个大山里的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适应的,这就是狼孩猪孩无法融入人类社会的道理;
但是纵然是大山里面的孩子,仍然也会有一个交往环境的存在,和父母,和邻居,和伙伴;他也能在这样的小环境交往中形成自己的交往模式,比如淳朴,以心换心,塌实;这样的人,可能在换了环境以后获得良好适应;也可能不能融合入所谓大都市的氛围.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好了,我耐心敲了这么多字,我看分歧的关键在于,我们认为的爱的含义不同.
我们认为的环境的含义不同;你一直说要放手让孩子到环境中去交往,没错,但是,不要把父母割裂开,孩子相当程度上会关注观察父母的态度,父母的方式;
并且爱和自由也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到复杂的环境中去交往----恰恰是出于爱孩子,恰恰是出于顺应孩子探索世界的天性,才会引领孩子走出去.
我们所说的爱,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天性;倾听孩子;尊重孩子;
自由不是简单的开门,而是更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自由,给予他想象,创造的空间,不给他设置太多的大人的条条框框,太多的所谓"为你好"的桎梏.
不写了,看书去,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大致看看就行了;
如果发现逻辑组句的失误,不必指出了.
张仲华教授回答:
Comennius.J.A 是西方十七世纪的教育思想家,是西方现代教育的先驱。这句话翻译的原文是: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类文化的传承是教育的核心。
关于“人类不需要教育”是从你那段话中推出来。我并没有误解你的意思,你肯定不会有这样的结论。只是我们在论坛上说话,就象平时大家聊天一样,逻辑上的错误可能随时出现。大家都不要太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