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家庭教养
夏令营里的又一次较量
作者:佚名
更多

  新闻背景

  12年前,孙云晓撰写的《夏令营里的较量》引起全中国教育界的震动。文章记录了当年8月,30名中国孩子与77名日本孩子在内蒙古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在整个探险活动中,与日本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暴露出许多弱点:娇气、退缩、缺乏环境意识和生存意识。

  12年后,2004年8月19日,《长江日报》报道,中、日、韩3国青少年在8月份组织了一场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时值当地罕见高温,整个行程十分艰苦,平均每天步行30公里,全部是野外宿营。日本少年个个身背巨大行囊,随行人员看到他们瘦小的身体却背着不相称的包裹,想要帮忙,立即遭到拒绝,日本小孩觉得受到了侮辱。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同行的中国孩子叫苦不迭,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全是中国孩子在向家长诉苦。如果说孩子们在草原探险夏令营里作的是一次意志毅力和身体素质的较量,那么,输了的无疑又是中国孩子。

  两次较量的结果,大同小异。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孩子怎么了?中国的教育怎么了?

  孩子的较量就是国家的较量,孩子的较量就是教育的较量。从相对单纯的角度来说,孩子的较量其实也就是家庭教育、家长的较量。所以,作为一本家庭教育杂志,我们试图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去寻找答案——

  现象剖析 家庭教育的较量

  镜头一

  地点:中国广州 时间:9月23日

  5岁的彭鹏一早起床,妈妈帮他穿好衣服,把仍眯着眼的他抱到客厅,拿来装满水的牙缸、挤好牙膏的牙刷,端到彭鹏面前,温和地说:“彭鹏乖,要上幼儿园了,妈妈帮你刷牙。”好不容易等彭鹏从扭捏中张开嘴,让妈妈刷完牙后,妈妈迫不及待地剥开熟鸡蛋,打开牛奶盒,喂到他嘴里。

  地点:日本东京 时间:10月8日

  大街上,不论大人、孩子,每人都背一个大包,甚至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也背一个小包,打开一看,里面装的全都是孩子自己用的衣服、水,甚至包括奶瓶、尿布。原来,日本孩子从小被教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大人。

  评 析

  包办代替让孩子从小有了依赖,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等于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告诉他“你不行,只有大人帮助才能干好事情”。等孩子长大后被认为他该懂得干什么的时候,他已经学会了逃避。

  镜头二

  地点:中国北京 时间:10月3日

  程程的外婆是退休小学老师,平时总教育程程要帮妈妈做家务,热爱劳动。这天程程从幼儿园回到家,高兴地告诉外婆:“外婆,今天我在幼儿园包饺子了,还放在电饭锅里煮呢。我会用电饭锅,今晚我煮饭。”说着,程程就卷起袖子拿起电饭锅。外婆急忙跑过去拦住程程:“别别,这煮饭啊,电啊、火啊、刀啊的都很危险,你就扫扫地、擦擦桌子行了,别的等以后长大再说吧。”

  地点:日本京都 时间:9月16日

  日本人很重视通过一些由孩子自己组织的活动进行生存训练。在一些远离城镇的地方,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没有淡水的艰苦自然环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

  评 析

  拥有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不是天生的,小时候的实践,能让孩子在广泛的尝试中得到不同的体验和学会多种技能,从而为孩子面临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基础。

  镜头三

  地点:中国深圳 时间:10月19日

  佳佳的父母很有钱,家里什么高级玩具都有,可她玩一会儿就腻了。但只要在商场见到什么新鲜东西,都要妈妈买。这天,母女俩来到商场,佳佳看中一个穿着粉红纱裙的洋娃娃,指着要妈妈买。妈妈一看:“宝贝,这个娃娃咱家不是有吗?”佳佳说:“咱家那个是穿白衣服的,我没有穿红衣服的。”妈妈说:“就衣服不一样,其他都一样啊,买一样的多没意思啊!”佳佳嘟着嘴跺着脚说:“我就要!”这时候,妈妈开始觉得佳佳真有点过分了,但看着孩子难过的样子,她只好掏钱买下那个娃娃。

  地点:韩国汉城 时间:11月28日

  在市中心一家商场里,30岁的金英提着手袋,静静地站在一旁,而她5岁的儿子朴正天正坐在地上大哭,哭声让旁人关注起这母子俩。原来,孩子想要那辆红色的遥控车。妈妈说:“在出门时,我们已经商量好,不再买遥控车了,你不该不遵守协议。”旁人劝道:“算了,他毕竟是个孩子。”但金英斩钉截铁地说:“孩子也必须遵守诺言,没有商量的余地。”

  评 析

  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幸福和满足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下一次的满足感就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获得,这就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贪婪,使他缺乏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只有通过挑战和争取赢得的幸福感,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可靠、最稳定、最有意义的。

  镜头四

  地点:中国上海 时间:10月21日

  小莉在重点中学上高中,一天,她突然不想上学了,事情的导火索是由一顿饭引起的。平时每天放学一进家门,小莉妈妈都会把已经做好的饭菜摆上桌。这天,妈妈生病躺在床上,小莉回来没有饭吃,她不仅没有问妈妈的病情,反而铁青着脸,对着生病的妈妈说:“你是猪呀,怎么不起来做饭?”看着面无表情的女儿,妈妈突然觉得非常陌生,泪流满面。

  地点:日本东京 时间:10月4日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但没告诉孩子可以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出门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回家进门说一声“我回来了”。尊重长辈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孩子的习惯。

  评 析

  没有情感的培养是失败的教育,孩子不但丧失对他人的同情、尊重、理解和感激,而且在人际交往中割断了联系的情感纽带,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缺乏对社会情感的认知能力,长大后也会丧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父母和孩子,究竟谁应该得到帮助和改变?弄清这些问题,才能疏通和化解教育的疑难。为此,我们专门邀请了两位不同国家背景的家庭教育专家为我们分解这一问题。

  专家视点 孩子,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家长的不同决定了孩子的不同。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一种类型的父母将爱理解为用自己的臂膀为孩子遮风挡雨,无论自己要忍受多少艰辛;另一种类型的父母将爱理解为让孩子长出一对坚强的翅膀,逐渐学会自己去搏击风雨,无论其间看到孩子经受多少磨练。前一种父母的不断“给予”和“照顾”,使孩子与生俱有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在父母“爱”的羽翼下,孩子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被剥夺了。

  日本东京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越淑江女士在题为《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文章里说,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强化这种思想。如早晨上学要不要带雨伞,家长不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要他注意收听气象预报;节假日外出旅游,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包里。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凡能做的,就要自己做,尽量不要给别人(包括父母)添麻烦。日本人不仅把“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看作是一种行为规范,而且也看作是一种道德修养。

  中国家长在这方面显然做得很不够: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无微不至,不论大事小事,总不让孩子插手。我想,这是日本孩子在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获胜的重要原因。

  孩子总是要长大,总要离开家庭、父母,独立于社会生活之中,让孩子早一点树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掌握生活和与别人相处的技能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的培养,缺乏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又如何能培养出有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下一代?

  失去雄风的美洲虎

  ——访美国心理学博士朱利安·泰普林

  编者按:朱利安·泰普林博士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社区脑力保健项目博士后研究员。从事40多年未成年人心理研究,其经典著作《临床心理学》被专业人士称为“继皮亚杰心理学大发现和瑞吉欧教育法之后的又一重大贡献”。朱利安·泰普林博士自1998年被四川社会科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后,曾11次到中国讲学和调研,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有着独特的见解。借朱利安.泰普林博士来广州讲学之机,本刊就此专题访问了他。

  本刊:现在的家长和孩子都在忙,该怎样忙?这种现象很有趣,不知全世界的父母是否都一样?

  泰普林:大约每一位对孩子充满爱的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与孩子的对峙中不知如何是好,先是好言相劝,继而大发雷霆,随后又悔意顿生,想做一切可能的事情来补偿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情形循环往复,夺走了许多父母与孩子的快乐,也使父母疲惫不堪、苦不堪言。

  本刊:您如何看待“夏令营的较量”里的孩子们?您在对中国家庭教育多年的研究中,认为最深刻的什么?

  泰普林:其实我们很难从一个这样的活动来衡量哪些孩子赢了或哪些孩子输了,当然,也能从中折射出一些家庭教育的弊端。家长们的期望本该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但是,我很遗憾地看到,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不少误区。诸如“父为子纲”、“不打不成才”的受虐成才心理;“老子不成器,儿子来圆梦”的补偿心理;在孩子身上盲目投资、攀比的趋众心理;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树大自然直”的惰性心理;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的溺爱心理。其中,中国家长表现更多的是溺爱而不是智爱。

  被溺爱的孩子很难遵守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他们有太多的优越感,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看到他人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和沮丧的情绪。如果这些孩子不开发自己的潜能去迎接挑战,就很难发掘出人生的深层意义和享受美好的人生。

  本刊: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被溺爱会比国外更严重呢?

  泰普林:这也许与中国传统家庭生活有关,在美国或西方国家,孩子14岁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有学习和生活、交友等都由自己独立处理,孩子跟家庭的联系没有中国那么密切。其次,西方国家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耐劳的锻炼,让孩子参与劳动,为家里承担一定的义务,从而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社会义务感。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宝贝,家长常常有这样的想法:“宝贝,我们爱你,我们不能让你受一点委屈,从小就要让你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

  为什么使孩子过“幸福安逸生活”的想法却成了问题呢?我可以讲一个例子,美洲虎以自己的剽悍和敏捷称霸于南、中美洲大草原,可是,在秘鲁国家动物园里,那些美洲虎身上却看不到这种雄风。生活在这里的美洲虎因为太珍贵,人们对它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先是圈出6万平方米的绿地,为它们放养了一大批草食动物,还安装了空调房。结果,它们和其他草食动物和平共处。更让人心痛的是,这些美洲虎的平均年龄比生活在严酷大自然的同类减少了整整5年。我想这个例子应该很有启发。

  孩子观点 给孩子真正的爱

  其实,孩子是没有错的。夏令营里真正的较量并不在孩子,而在于两国的家长。

  中国有句俗语:“钱财身外物,子女千秋业。”从古到今,子女承载了整个家庭未来的所有寄托,背负着父母、祖辈们的未圆之梦,因而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殊不知,这种爱一旦有所偏差,就会成为束缚孩子成长的桎梏。

  我们今天的生活比12年前富足,能给予孩子的应该是更多了。我们推崇“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在许多人眼里,“最美好的东西”就是最好的教学设施、最好的食品、最好的衣服、最好的图书。而在一衣带水的日本、韩国,他们的生活条件比我们优越,他们给孩子的又是什么?从以下的材料见一斑:

  在今日日本,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儿童,在家长和有关社团的帮助下,离开父母,到边远的农村、渔村,并在那里的学校求学。据统计,目前已有120余所乡村学校接受了来自30多个大中城市3000多名儿童“留学”。

  日本教育界人士认为,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词句上,必须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生活的。为此,日本近年对学校的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对经济增长时期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列举这些材料,我们的目的并非长他人志气,也不是让家长向日本人看齐,让我们的孩子在大冬天里来一场冷水浴,或穿上短裙短裤,我们只想再一次给所有关心下一代的人们敲响警钟: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的成才与否,不仅关系到这些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决定一个人成才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需要健康强壮的体魄、聪明活跃的大脑,更需要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些才是未来真正的较量。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罗 淘

(http://www.yywsb.com) 编辑: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