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张教授,要父母主动道歉的可能性太小了。
版权所有:小心心妈妈 原作 提交时间:15:16:10 09月17日
孩子的妈妈现在也很着急,她也意识到这和整体的教育有关,但也仅是“意识”而已,离能主动道歉还差很远。他母亲也提出是不是该让孩子出去散散心。但是那个时代的父母大多都认为自己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是为孩子好,延续到今天,不是还有很多父母在扼杀孩子的生命力吗?
现在对他,出国读硕,国内考硕,他是不肯的。
找工作,他口头答应,也说让父母放心之类的话,可每天“小”门也不出。
一个二十二三岁一米八四大学已毕业的男孩子,天天呆在家不动不是急死人吗?再加上这个孩子连话也不说,这样时间会很快过的,怎么办好呢?
他外公外婆一味地责备女儿(婿),说他们管教不严,凡事太依顺孩子,说什么“他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都依他,小孩子是要靠父母时时把关。”的话,他的父母也急于没有后门马上帮儿子就业,真的检讨到自己的教育方法上,即使有也是一刹那的,大多是束手无策,所以要做到象教授说的向孩子道歉是不可能的。孩子倒是谁也不怪,可他谁也不理啊,啥也不做。
中秋节全家人一起吃饭,他只对父母说了句:“妈妈,帮我买个包吧”,父母两个人就开始热烈地讨论到哪去买,买什么款的,而儿子听了只淡淡地又说了句:“只要是个包就可以了”。我在一边瞧在心里,真是又好笑又疼心。可全家人都觉得这很正常,习惯了。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从小有一次找一群小朋友到家里来玩,被邻居告诉他妈,从此,就一个人再不出门也不往人家家去了;我认识他时,一个高二的孩子不晓得上海徐家汇,淮海路在哪里(这不是笑话);家里送水送物的陌生人他从来不开门,因为他妈交代社会太复杂;也就在今年,压岁钱拿到就被妈妈拿走,说是怕他不小心会掉,而两岁的心心却已晓得捏住红包,放在自己的袋袋里。大学四年,我一直鼓励他和同学出去自助旅游,话一说出口,就被全家人否定掉了,说他那个能力怎么行?还是读好书吧,对这一切,孩子表现得都很木然;他的妈妈从小对他说得最多的是“不可以”,他爸爸从小说得最多的是“等大了会好的,我也是晚开窍的”,他外公外婆说得最多的是“你舅舅小时候比你行多了......”他舅舅说得最多的是:“读美国前二十名的大学!”
这孩子之所以这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全家人都以他舅舅(我LG)为他的榜样,凡事都说:“你舅舅小时候.....”同仇敌忾,永远是恨铁不成钢,我觉得他在这方面已经彻底麻木了,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生理上都会对这些话自动过滤。因此我已经向我LG提出严重警告,不许爷爷奶奶包括他自己在心心面前说:“你爸爸你小时候.....”
话又扯远了,总之,在这个家庭环境中,这个孩子好象是没生机了,可是他又不愿投到社会的新鲜空气里,怎么办?
我也找他谈过很多次,告诉他过往的不可追了,他必须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负责,象雨点爸说的两条路,我都说了不晓得多少遍了,最长的一次足足十二个小时,我是唱单簧的,他还是那样,你说完,他走人,态度诚实,行动没有,怎么办呀?
这孩子的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小,家庭对他的影响依然很大,虽然表面上他是那么无动于衷,可是感觉得到他是因为太重视家人的想法才变这样的。这就是我虽然没信心,却还是一次次和他交谈的原因。
而且,我觉得他的想法都偏幼稚,偏悲观,老是往负面的方面想,这大概也是不自信的表现。有些时候,听他的话,我真觉得还没八岁的翩翩老到,我真希望他能表现出一点活力,阳光气息。
还有就是,他一点也不急,好象时间和生命都和他无关一样!投下石头都溅不起点水纹。
主题:给小心心妈妈
版权所有:雨点爸 原作 提交时间:14:09:37 09月17日
我们这几代“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包办的事情太多了,覆盖了生活的每个方面。孩子也许从小就有独立倾向的萌芽,要在各种事情上作主。很小的时候,父母以能力不够为由阻止孩子去作主,逐渐长大以后,以功课繁忙、社会复杂为由替孩子作主。总之,过多的包办扼杀了孩子的自主。
别的小事情的不说,选择小学中学学校,让孩子在多大程度上作主? 考大学填报志愿呢? 经济上提前独立呢(例如上大学的时候当家教挣钱)? 大学以后继续求学的事情? 找工作? 交什么朋友? 谈恋爱? 结婚?
从小开始,孩子们实际上在一种非常被动的,没有选择性的条件下生活。孩子们最大牢笼,也同时也是最温馨的港湾,就是 -- “家”。作用偏想哪个方面,应当看孩子的感觉,而不是表面上的所谓幸福。
从孩子的角度,孩子们即便想做什么事情,父母给于经济上作主的权力了么? 因为我们知道,孩子不挣钱,什么花钱事情都要和父母商量,如果父母不主动给出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的任何大一点的想法都被轻易扼杀了。当父母在说自己辛苦养大了一个孩子,花了多少多少钱的时候,有没有想到,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扼杀了孩子的多少自由。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把家里因为孩子花掉的钱作为分母,把其中孩子能够自主的部分作为分子,作为一个满足孩子意愿的参考指标,也许穷人的家里可能得分还要高。
在父母以经济保障为“要挟”的环境下(原谅我这么说),孩子是很苦闷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心智还不丰满到足以明白那么多道理,只有不满、反抗,而反抗往往是以牺牲学业为代价的。
类似的“牺牲”例子在生活中很多。一个本来很优秀的员工,如果要从原单位跳槽,他的优秀可能极大阻碍他跳槽,他如果明白过来这个道理,虽然没有聪明到提前变得不优秀,但是可以马上开始自暴自弃,看看你们放不放我。
从愤怒的孩子的角度,任何“优秀”的素质,都比不上“自由”来的珍贵。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这个问题尤其突出。他们经常因为学习好,必须顺势作乖孩子,失去了好多自由,这当然是养育、教育观念出了问题的结果。为了重新获得自由,他们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手段,以破坏父母所看重的“优秀”来换回自由,这些往往是在潜意识中就完成了的。
你说的“孩子”事情已经到了现在,要改变以往是不可能了,现在可以作的是,父母找孩子谈话,讲清楚大学已经毕业,一般人,都是要某种程度独立了,可以有两条路:1)立即工作,自己养活自己(还先不说赡养父母的义务);2)继续求学,家里可以给一定的帮助,但是周期不能太长,将来也必须以某种方式偿还这些费用(这些费用本来就是父母的,算作借吧)。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此时不是家里求着他去做什么,而是他独立了,有事情可以求家里,最好事事靠自己。比较那些某些自身和外部条件不如他的孩子,他算幸福的了,应当珍惜现有的基础。
而事事靠自己后,收获是无穷的自由,但是风险也完全自己承担。找不到好工作? 如果父母无力帮助,孩子活该;如果父母能够帮助一点(助推一下而已),孩子应当万分感激才是。无论怎样,都没有理由埋怨父母。暂时在家里吃饭? 交伙食费。没有房子住? 去西直门立交桥下住(我见过一个家在北京的哥们就是这样开始独立的);要求父母暂时宽限一阵? 交房租。
孩子目前的迷茫,一方面是长期积累的情绪,需要释放,另外,也可能是真的被父母包办惯了,要他自主,也暂时找不到方向。就象鉴于里面的犯人,在监狱的时候渴望出来,但是一旦刑满释放,走出监狱的大门,却一下子不知道去什么地方好。
因此,这时候父母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如我上面说的那样完全把孩子推出去,也是有危险的。也许可以给一个适应期,让孩子成天思考,但是经济上有了严格的准则,让孩子知道,这不是原来的花钱找父母的时代了,一切要靠自己了,欠债总是要还的。
大学毕业的孩子,毕竟还是有基础的。只要他真的愿意在社会上去混,技巧应当还是有的,毕竟念过那么多书。关键问题是解决他的主观动机问题,也就是为了谁、为了什么而生活的目标问题,这个要慢慢来。
我比较愤怒的是,许多成年的年轻人,闹不清自己和父母之间到底应该是谁养谁。无论孩子文化程度怎样,在国内还是海外,前途是否远大,请先搞清楚这个!否则就是枉活了20多年。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反抗期”年龄,父母也要做好思想准备,以全新的角度和孩子交往。可以想象一下,孩子负气出走,多年以后才带着老婆孩子回来探望的极端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前一段给几个朋友发了过去的贴子,重温了一下人人都有的对于家的逃离和回归过程。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心路历程,差别是程度,要完全没有波折是不可能的。顺与不顺,从相当长的阶段来看,都是合理的。暂时的不顺,酝酿了后面的大顺。
家,我们监狱的家,港湾的家,父母的家,自己的家,自己投奔父母的家,父母将来投奔自己的家,先逃离,再回归,不行就再逃离,再回归....。
主题:可以理解。
版权所有:雨点爸 原作 提交时间:16:38:44 09月17日
你不是他的父母,有关让他实质上独立的决定,恐怕还是他的父母亲自来作有效果。
要促使他有所行动,还是需要从实质上触动他,例如我说的经济来源问题。如果这些不解决,他可能还是觉得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是他父母本应作的事情。
另外,你说到他不发表意见,你说的话是否有效果也看不出来,这个是最头疼的。如果失去了交流的氛围,事情的后果就难以预测。
我估计,这个孩子也有可能在大方向上还是愿意顺着父母的意思,但是目前实在烦了,也可能自己还找不出烦的根本原因。别人说的,也还有一个理解的过程。
这里我说说我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一些事情:我大学毕业分配回四川,似乎是和父母共同的决定,这可以说是一种“潜意识”的决定,一种默契。其实和父母没有公开、认真讨论过这个话题,分析利弊,算是一个草率的决定吧。当时从我的角度,我觉得工作地点距离父母近是一个重要因素,将来可以好好照顾父母,尽儿子的责任。当时还是国家包分配的(自己联系单位已经出现苗头了),联系单位过程也充满不如意(受限制于什么人事指标等等,最后去的不是自己一开始选中的单位),在四川工作几年后,越来越苦闷,感到没有出路。虽然这个单位对我还是很好的,但是我自己就是觉得闷。后来,工作5年后,我才下定决心辞职到北京自己闯。这时和父母商量,父母说,感觉我在那个单位也是不合适,关于将来养老的问题,父母也还没有老到那个地步,可以放宽心,先闯荡,将来再说。这个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如果我早一点和父母沟通,可能一毕业就留在北京是较好的选择...。
现在,我无论死活,我都不会怪我的父母,决定是我做出的,我自己会负责。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远远地想这些事情,才充分感觉到家的吸引力 -- 我父母的那个家,我曾经的家。这个过程,似乎也不好省略的,很年轻的时候,虽然看过多少小说,但是悟不出来。
孩子是否孝顺,顾不顾父母家里,是一个角度;但是切切不要忘记了和父母真正有效地沟通,不要认为别人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因为孝顺父母,而无条件听从父母,以做出牺牲为标志,似乎也不是最好的道路。父母一方,和孩子一方,谁先想到这个问题,谁就先准备这个讨论的环境。
主题:张教授和妈妈们,求助:我应该去跟老师提这个要求吗?谢谢。
版权所有:小心心妈妈 原作 提交时间:10:05:47 09月19日
前两天看到论坛里的大孩子的妈妈也在讨论小红花的问题,我都没仔细看,想着心心还小呢,想不到这么快就轮到我和你们同甘共苦了。
上了小班后有了些正规课程后,老师会对孩子的“表现”开始挑剔起来,也许因为心心的老师是带惯了大孩子的班下来带托班的,一下子没适应小孩子的特点,这帮孩子怎么这么闹呀?她逢见家长都讲“做规矩”的必要性,最近好多了,也许是慢慢和孩子间相互习惯了。
心心现在两岁九个月,开始有了点协同概念,开始有点愿意牺牲自己的玩具换取集体生活的乐趣,在引导地选择下愿意接受“分享”的行为。
心心刚升小班,因为年龄小,还有点自顾自,自律性显然不如同班的大孩子,不过她的适应能力还行,蛮会自得其乐,最绝的是她怎么一点也怕老师,对这一点,我一直想不通,要知道她的老师是带大中班下来的,不算特和气的。
进入小班,三岁不到的心心也开始尝到了拿不到小红花的滋味,而且是追着讨不到小红花的滋味。以前,心心大概都是看商业机构笑着给孩子发贴纸发奖品哄孩子开心的老师看多了,心心由此以为奖品是平均分配,每讨必得的。
前天我隔着窗观摩了后半堂“语言表演”的兴趣课,老师是分园外聘的,属于较为严肃的类型,教一首儿歌,讲得好的孩子发贴纸,我一眼望去,二十来个孩子中,心心的坐相的确是最没规矩的(居然是翘着腿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在家也没这样单独坐的机会,我还是头次领教她的坐相),要她跟着讲老师教的儿歌没问题,口型,声音,包括动作,表情都能跟上拍,可她表现得很心不在焉,要是我是老师,别的孩子都那么认真,瞧她那样,也……。
可心心却对老师的手上的贴纸兴趣很浓,每发必要,且是主动上去讨:“我要,我讲得好的!”(我观察下来,就她一个主动问老师要,且是离开座位追在老师屁股后不仃地要的)第一二轮一定是发给最认真的孩子,老师基本没正眼扫她,她都是很扫兴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的,(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老师的漠然的一面,也许是看商业机构笑着给孩子发贴纸发奖品哄孩子开心的老师看多了,看到这场面我心竟难掩凄然)等发到第三四轮,她倒还是锲而不舍,每发必讨,老师会瞧她一眼说:“你讲得好了再给你!”“我讲得好啦!我讲得好啦”看着每次空手回到座位的心心我心里真有点难受。一直到最后下课,老师才象征似的给了心心一个小贴纸。也不知道是因为纸太小了给心心揉坏了还本来就是缺角的,在把玩了一小会儿战利品后,她又回到了这个老师面前:“坏的!坏的!这张贴纸是坏的,能不能给我换一个?”“今天老师发完啦,下次来给你换吧”我估计下一次(一星期后),这老师准不会记得自己的承诺。
这位老师临出教室门,看到我拉着心心的手,还笑脸盈盈地说:“别看这个孩子年纪最小,蛮活络的!”(老师对孩子和对孩子的家长的态度的反差真的也让我一再地领教了。)
昨天开家长会,我问老师:“心心在幼儿园怎么一点不怕老师?”
老师说:“真是一点不怕。她什么都要自己来,吃饭睡觉走楼梯,因为全班她最小,我们总会想到去帮帮她,她是绝对不要的,个性是蛮强的,我们也开始给她做点规矩了。”
我说:“昨天语言表演课,我看到一个教室二十多个孩子全都那么规矩地坐着跟老师念,等老师奖励,就她坐没坐相,一心一意地追着讨贴纸,整堂课一点没有挫败和畏惧的心态,平时在幼儿园一直是这样的吗?”
老师说:“是啊,她是每次都主动讨奖品的,每次都叫着喊着:我乖啦,我这次真的乖啦。我一开始都不会给她,慢慢矫正她的行为,不过,我觉得她的个性真的很好,很开朗也很主动。”
这个老师最后也没提她矫正的结果是给了心心奖品还是没给。
一次次空手回到座位上的心心的模样真的在我脑海里很难抹去,那种既有点无所谓又有点不甘心的空落的神情对我真的是陌生的,说实在的,我是有点克制不住的心酸,恨不得立刻去买一堆漂亮贴纸捧到她面前,同时我也在心底一再提醒自己别太在意――孩子在幼儿园哪能象在家一样处处哄着呢,就当是挫折教育和社会教育吧。
可是昨晚论坛上的一位妈妈说得话真的打动了我,奖品虽小,可包含着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期冀的老师的关心和认可!
今天我问心心,幼儿园的贴纸你能不能争取到?心心说:“不能”
“为什么呢?”
“老师说我不乖,等再表扬时再给,再表扬时说还不乖,我说我乖啦,我乖啦”
“那老师最后有没有给你呢”我继续问
“没有”
“那你想不想要呢”
“想”她说的时候又露出我在窗外看到的那副既有点无所谓又有点不甘心的空空落落的表情,眼神左右闪烁着好象在极力掩饰这种情绪。(也许是我多心了?)
由此,我向张教授和爸爸妈妈们请教,我是应该和老师沟通,让老师能在她努力后还是尽量发给她小红花,鼓励她的积极性,还是算了,只当是挫折教育的一部分,让孩子自己去抗?还有张教授和过来的妈妈能不能告诉我以后的发展轨迹会是怎么样的?孩子会为了小红花而改变自己吗?是改变好还是不改好?我作为妈妈应该做什么,对三岁不到的孩子,怎么引导会让她又易懂又有效?
主题:心心是该转班还是回托班?
版权所有:小心心妈妈 原作 提交时间:10:17:46 09月25日
今天到幼儿园,看公开课,真是让我的心累死了,我都想把心心转回到托班去。这个想法也是刚有的,却很强烈。
首先是步入小班后,老师开始注重对孩子们的“管理”,从礼貌用语具体到课堂细节,本来这是件好事。可是老师的态度和方法不对,至少是不适合心心的个性。首先是过于讲究形式,单是一句“老师好”,孩子明明是大声叫了,而且很有积极性,可老师因为早晚的接待都很忙,没听到,等她有空了,回过头来,一定要“整”得心心再叫一次,还一定要是看着老师激情饱满地叫,心心哪会肯呀,于是一个紧抱不放,一个扭转挣脱,搞得双方都不过瘾,可就是这样不过瘾的场面,我连着看了表演了三天,每次都是心心叫的时候老师没听到,老师说:“一定要让她叫,这是小班的规范。”我看不过,在一边说:“她刚才叫得蛮好的,您忙着没听到”老师也晓得自己忙:“哦,刚才叫过啦?可是一定要看着老师的眼睛叫”然后总不忘跟我唠叨一句:“心心是很犟的”
心心的老师四五十岁(孩子要考大学了),很固执也很要面子。这样的老师不适合心心。哪怕真摊上个厉害老师,也最好是年轻的,较适合心心个性,传统又上年纪的老师是厉害在骨子里的,她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大道理也懂,都是用来骗家长的,对孩子用的还是老一套),有的却是如何让孩子服从的经验。
然后是自由活动,心心上窜下跳,玩得很开心,全班就她一个,经常能乐得“哈哈”声的,碰到这个场面,老师还是很喜欢她的,会忍不住抱抱她。老师跟我说:“心心的性格真的很好,这个班孩子们已经有自发地按年龄交朋友的特点,可只有心心跟大的小的都可以玩得很开心”我想这一来是天性,二来,她太小,还没懂得“差异”。别的孩子已经感到和相近的相处比较舒服,才会有这样的自主选择。
接着是半小时的剑桥英语公开课,整堂课,她根本没理。一开始在咬裙角,把裙摆咬得湿湿的,然后是挠痒痒,最后索性趴在我的背上不肯下来。我觉得这是她对心理压力的一种排解,也就不顾老师和其他家长不解的眼光(他们不解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的放任,觉得我在这种场合至少应该制止孩子的行为,劝她回座位),由她趴着。
事后我和老师沟通,老师说心心从来没这样,英文课因为形式比较活泼,一直是心心喜欢上的课,表现得也很积极主动,今天的反常主要是家长在的缘故。我的理解倒不是因为我在的缘故,心心的亲子课上得也不少,原因在于教室气氛过于正式,二十多个家长肃静地站在一边,老师把这作为一年多来唯一一次对家长的“交待”也看得很重,神情凝重正式,这让心心很陌生,在心理上不适应了,不接受。于是有了以上的行为作为心理排解,在整个过程中,她的神情倒是无所谓的,趴在我背上还笑出了声。
因为她表现的三种行为都不是她的习惯,相反都是反常举动,所以我很重视。我觉得这是她的心理年龄还小,不能适应环境的自我排解行为,说明整个过程她的压力很大。而老师却不这样理解,因为心心的态度没有让她们觉得孩子紧张,她没哭没闹还很嘻哈,自说自话,如入无人之境。她们也觉得是因为孩子小,所以不懂得遵守“纪律”。
根据心心的情形,我想转回到托班。可现在的托班是一个老师一个保育员25个孩子,也就是说一个老师负责25个孩子......据我的了解,心心的幼儿园的托班是撒手不管,只求太平的。这对现在需要有点规范意识的建立的心心也未必有利。等到她近四岁,再管,以她的个性,那更难了。再说托班的活动空间也比小班小得多,毕竟托班的主旨在与托儿所的衔接。
也有朋友建议找园长转班,转个不那么较真的老师,转年轻老师,也许还适合心心?转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同学,老师相对会和蔼些,同学的压力也会释放些。
张教授和妈妈们,心心是该转班还回托班?
主题:碰到这样死不认错的孩子怎么办?
版权所有:小心心妈妈 原作 提交时间:10:20:44 09月25日
心心属于死不低头的孩子,对于无足轻重的事情,她会很快地说:“对不起”,还要求别人回应“没关系”,我觉得她是拿礼貌用语作为自己游戏的一种。
如果她感到是师长表现必须重视的错误,你告诉她错了,她会说:“对的”“我以后还这样做”(她说的很平静,可表现的坚定分明是挑衅)即使在气氛上有让她觉得有强制认错的压力,她最多也是不说话,你逼她说,还是:“对的”,打几下把她打疼了,如果不是太疼,她边落泪,边叫的,还是“对的,对的,”“我还会做”,如果是真疼了,那就哭呗,就更不会理你,不会认错了。
只有等这事完全过了,她的气头消了,你回过头来再和她“讲”道理时,会说“错了”“我以后不会了”。可这时,身为父母还是觉得很无奈,知道她并不是在认错,而是不和你计较罢了
主题:张教授前几天不在,关于心心不想长大和新近更变本回厉的发展
版权所有:小心心妈妈 原作 提交时间:10:25:48 09月25日
孩子在压力面前,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心心走路是不要妈妈抱了,可是,也由此得出了因为她长大了,太重了,所以妈妈抱不动了的结论。上次,我看她睡前太闹了,过于兴奋,于是提出抱她一会儿哄她睡,她居然很体谅地跟我说:“妈妈,我太重了,你抱不动的,让我自己躺着吧,你拍拍我就可以了”当时,我真的很惊异她的想法,而且她语气中的理解明显夹带着无奈,我就坚持要抱她,可小人儿还蛮固执的,自顾自地躺好了。自此,我开始警惕起她的落寞心绪。
苏州,周庄游回来后,也许真的是走得累了,哪怕我们夸她,也是说:“哦,心心太棒了,这么长的旅程都是靠自己坚持走下来,妈妈真为你骄傲,心心真的长大了!”心心听在耳里,记在心里,终于在回来后,把思想理成了语言,表达出了我还小,还没长大的想法,继而表示出了抗拒吃饭的行动(虽然不是很严重,一般喂喂她,哄哄她,饭量倒没少)。
心心就想做回小毛头,“我没有长大”,“我还小呢,我是小宝宝”甚至这两天有不吃饭的迹象,因为吃饭会长得又高又大,所以她小人家一看到饭就先用手推得远远的,“不要吃饭,吃饭会长大的,我不要长大,我还是小宝宝呢”,在路上撞见比她小的孩子甚至是刚出生的宝宝,她都会强调“我跟她一样,我也还小呢。”
昨天在爷爷家,居然把婴儿时的吃饭的椅子搬了出来,一定要求把自己绑进去才肯吃饭。看到自己还能绑在BB椅里,心满意足地笑得“哈哈”声的。
我觉得心心的压力发泄的表现方式,不是用哭哭啼啼,手足无措的方式,而是用她想象中的解决办法,而且她好象也能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主题:心心是个“目中无人”的孩子,怎么办?
版权所有:小心心妈妈 原作 提交时间:10:35:59 09月25日
心心是个直接,冲动,“目中无人”的孩子(表现在我行我素,自我的意识对行为的控制特别强――行为冲动,执着)。我这两天也反思了很久,这真的是天性,不是“教”得出来的。
今天,去幼儿园又看到了一个例证,“妈妈,我带你去看小兔子!”一群孩子正围在兔笼前,为了能挤进去向妈妈炫耀唠叨已久的小兔子一家,欢欣雀跃的心心快跑过去,两手同时奋力扳走两个大男孩子的肩胛,钻进去蹲下就位了,注意力马上被兔子吸引去了,再没回头看一眼她推的那两个男生怎么样了,也忘了再回头招唤身后的妈妈。整个过程利落,迅捷,看得出毫无思考的过程(思考面前两个男生的实力,周围环境的状况,行为的性质,后果……)两个身高马大,看上去至少四五岁的大男孩显然对这突然的外力毫无防备,都“哎哟”一声趴下了,都看了一眼心心,都没说话就拍拍灰跑着玩别的去了,我想他们一定看到心心太小了,就不和她计较了,如果对手瞧着大点,一定不会就此轻易罢休的。
我自己觉得“自主”和“规矩”是矛盾的,一个懂得自我约束,察颜观色,对外界环境敏感的孩子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规范,孩子的理性思维发展得慢,对这个“自我规范”的度很难自我把握,所以有些孩子因为过于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而自己把自己的心性压抑甚至扭曲了,也许这会是个乖孩子,却可能朝被动的,弱势的方向走,早教论坛最近也常见这样的孩子的妈妈求助。
我的心心就是往反方向走了,自我的意识占绝对的优势,对周遭的环境和人物不敏感,同样也因为孩子的理性思维发展得慢,想要什么就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不愿意太费周折去想“曲线一样救国”的方法,更别说做了。
而且她没有怕的人,其实爷爷,爸爸,老师都会经常对她严厉,心心对于所有她觉得有压力的让她不自然的人,事,都是第一反应:先奋力地推开,如果推不开,她也不会屈服,采取的态度就是不回应。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让她觉得有力量的威胁(如老师逼她叫人时往往拉住她的手不放松)她在不回应的过程中会抱以自我排解式的嬉笑,想方设法地转移话题。如果觉得是力量型的,如爸爸,爷爷,她会先抗争,再不理。疼了才会哭,不般爸爸爷爷不会打她,她就表犟性表现得让人无奈。
怎么办?怎么办?我也在想怎么又保护了孩子的乐观,主动(直接),真实的天性,又能引导她懂得适当地对环境的敏感,对别人要求的敏感,能够懂得适时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真的很难。妈妈细心,发现得早,可以及时引导,却只能随着孩子的本性引导,这个“度”很难操作。
张仲华教授回复:小心心妈妈:你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关于是否上托班。看你讲的情况看,那个年龄大老师比较保守。但从你讲的其他例子,这个老师还是很有责任心,对孩子也比较宽容,像心心这样的孩子适当的受的约束也有好处。
第二个问题,也不一定非要孩子认错,你认为孩子错了,对于较聪明的孩子,虽然只有三岁多,但是他考能更多的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错误,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错。妈妈可能更多的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方面,你最好要举具体事例,分析一些问题在什么地方。
第三个问题,虽然你鼓励孩子的独立,孩子也这样去做,但是你的方法有问题。小孩子你鼓励他去独立,他去做一件事情,你就要更多的给与他关爱。说具体一点,今天鼓励孩子自己走,孩子也自己走,并且很努力去做,事后,马上要把孩子抱到怀里,很好的和他亲热。结果你鼓励完了,不见下文,孩子认为你这样做是减少对她的爱,所以马上给你声明,我还小,我还是一个小宝宝。
第四个问题,目中无人,你讲的在外面如何去和其他孩子适应,你不要太担心,孩子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他如果吃了亏,自己就会调整。在家里,爸爸严厉并不重要,关键是公平、公正,大家都要服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