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家庭教养
早期教育个案-关于识字阅读的讨论(7)
作者:佚名
更多

  主题:谢谢教授 [精]

  作者:壮咪妈  发表日期:2006-03-11 04:31:46 [表状]

  我其实没有想那么多,更不可能编写那个什么库,即使我有为大家做贡献的高远志向,可没有金刚钻,绝不敢揽这瓷器活:〉。

  而且,我也没有随心选择教材的方便,我能做的就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基于母亲对孩子的了解,以好好感兴趣的内容轻松的方式,让她能在快乐中学习,当然我也对再次花费教壮咪那么多的精力,还是有些心有余悸的,希望这次能够轻松一些。

  教授,我不是很同意您关于通过识字锻炼自控能力的说法。孩子的自控能力是要锻炼,还要从小锻炼,但是锻炼的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应该在必需自控的时候锻炼自控能力,才有效,有目的性,也更实用。

  记得以前关于学习兴趣的讨论中,我就跟教授在是否要始终保证学习的乐趣性上有分歧。教授认为学习中如果出现不快乐,要通过自控刻苦耐劳来坚持,我得承认我以前也曾有过这种想法,随着对芬兰教育系统的逐步了解,越来越明白,学习中如果出现不快乐,教育者要首先想办法改变教学方法,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变不快乐成快乐, 特别是对于学习还没有明确目标的低幼孩子,以兴趣引导学习更是非常重要。

  在我教好好中文的过程中,我还是希望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尽量让好好能把中文认字在快乐中学会。

  我不知道小学是怎么编写教材的,更不懂儿童文学,不过我还算了解好好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我这样想,现在好好已经了解了第一本书中的52字,下面我就把这52个字编成不同的故事,让她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来认字。希望好好用这种方法认了几本书后,如果能自己哪怕看一本相同水平的书,我就谢天谢地了。

  主题:我觉得 [精]

  作者:小心心妈妈  发表日期:2006-03-11 01:37:47 [表状]

  儿歌认字还是最高效的。好好的表现是年龄决定的,但怎么说,在这个年龄要她识字任何方法都会碰到问题,相对而言,儿歌认字要求“四到”,哄着多读两遍还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其他方法,可能要花费更大的心力。

  我不太同意你说的儿歌的重复率不高,儿歌对字的重复还是很高的,儿歌还有一个好处是因为其中的对应对仗的关系,能集中认识一些低幼读物里常出现在的形容字动词,便于大量集中地理解记忆。相互的联系可能比低幼故事差些,但认识后能很快切入到低幼读物里巩固,也可以通过象你这样自己做图文书的方式巩固。可以说都是阅读巩固的方式。

  心心在最初识字时,因为接触了大量的儿歌,有段时间每天都有自己吟编的儿歌,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的,也有些很精致的,但都具有压韵顺口的特点,我觉得这也是语言能力的提高,低幼故事的语言是直接来自于生活的,儿歌作为诗歌的雏形,在语言形式上会提高一个台阶。

  主题:又及:分级读物 [精]

  作者:小心心妈妈  发表日期:2006-03-11 02:46:19 [表状]

  的确是识字和阅读结合的最好的方式,这方面西方做得很成功,任何一个童书作家都是考虑到了孩子的词汇量,还有相当多的成体系的分级精典阅读。

  但中国这方面就不行了,中国的作家和译者个性化较浓,写东西天马行空,真正考虑孩子不同阶段的词汇难受和理解程度很少,所以中国要读些稍成文些的童话,就需要1000左右的识字量,还不能顺畅,需要连蒙带猜。这个“猜”的能力和年纪,环境也是有关的,相对年纪小的,中文环境少些的,能力就要弱些。这个现象的好处就是,一旦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能看的书的天地一下子就广阔了,门一下就大开了。

  那分级的工作,让门一点点打开的工作由妈妈来做行吗,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你能做的只能是一些最早期最初级的文字组合。所以,中文阅读还是需要至少1000以上的识字量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说700是个坎的原因,也是教授一直强调识字量的原因吧。

  主题:也谢谢心妈

  作者:壮咪妈  发表日期:2006-03-11 04:42:45 [表状]

  把中文的常用字分级学习,确实可能会困难重重。 我不知道我行不行,但我没尝试过, 没钻研过,不想就此放弃,特别是在确定这是一条阅读识字的正确而高效的途径时,不战而退,太不甘心了。

  特别谢谢你和教授在这个阶段给我提醒, 如果此路不通,我一定会另寻他途的。

  主题:壮咪妈 [精]

  作者:蛋蛋妈妈爱蛋蛋  发表日期:2006-03-11 05:29:50 [表状]

  我觉得你这样教好好认字,一开始就从阅读着手,平且建立一个字库,然后把用过的一些字词及一些新字词不断编成故事,给她阅读,同时认了字,也很好的达到了阅读中认识的效果,这种方法很好,不过做起来还是很难的,因为在孩子没有一点字词积累的情况下,光靠编故事认字是很困难的,因为想要编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虽说很简单,但是毕竟是一个故事,一些代词,语气词,动词,名词,一些常用的字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觉得虽说阅读时最终目的,可是也不能太操之过急,阅读前的一些必要的识字量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你以后编起故事来会觉得很难,故事也干巴巴的,反反复复就是那些简单的句型,词语,孩子不喜欢,我也给蛋蛋做书,现在大约差不多50本了吧,我做的书都是现有的书改变的,去掉太多的修饰,一些他不理解的字词,换成符合他的。可是蛋蛋开始做书之前,我是给蛋蛋认了几百字的,开始单字,词语,名词,动词,后来就造句,句子,形容词,等,大概300,400字{我不太确定,时间我忘了,也许600?}的时候,蛋蛋变得很不喜欢了,每次都不合作,我越来越没信心,有些急,觉得是不是给他做书了,其实那是也是有些急,蛋蛋的第一本书是“四季”,我在网上找到了4张图画,便给他编了一个四季的故事,编的时候,感觉的很困难,干巴巴的,内容是“春天,春天来了,树变绿了宝宝捉蝴蝶。{图},夏天,夏天来了,下雨了。{图}秋天,秋天来了树叶变黄了,丰收了。{图}冬天,冬天来了,下雪了。{图}”

  因为蛋蛋认识量还很小,好多一句话里必需的动词他还不会,所以故事干巴巴的,蛋蛋这个故事是看了,四季也记住了,但因为没什么情节,也不是很吸引他。我以后很长时间没给他编故事了,觉得时机还是不成熟,他的识字量还是太少,然后我就给他叫了好多动词,网上找了好多配有动作的图,比如“吃,坐,站,跑,踢”,看一个字,给他看一页图,我一次给他看好多,一般都是20多个,有时一次30多个,我发现每天的信息量越大,蛋蛋兴趣越高,记得越快,孩子喜欢每天都有新内容,不喜欢旧的,所以你不必要求他每次教的都会,你给他很多的字词,他会很快记住他感兴趣的,因为一天的内容多,所以孩子记住的也多。然后会了动词,我就开始大量给他看句子了,比如“妈妈吃面包,蛋蛋吃苹果。蛋蛋喝水。妈妈喝果汁。然后学了更复杂的,比如喜欢,我就开始”蛋蛋喜欢吃苹果。妈妈喜欢吃面包。等等,就是这样,名词动词要先教他一些,然后名词再教,几乎都是同步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每天教蛋蛋的字词不是几个,而是20多个,甚至更多,我发现这种很有效,我几乎天天有新的东西,我最开始的时候是把要学的字词打印在纸上,很大,一页一页给他看,很快,一般是有类别的,比如水果我会把几乎所有的水果名字打印下来,一次都给他看,一天1-2次,一般看2天,然后我会检验他,玩商店买东西游戏,颜色,我一次把所有的主要颜色{别的一些颜色我也说不清楚}都打印下来,给他看,蛋蛋一次就全记住了。学了动词,句子就多了,可以很好的复习,学习老的新的名词。慢慢的,蛋蛋可以很好的读一些长句子了,例如“蛋蛋和爸爸妈妈坐公共汽车去商店,买书,买菜,爸爸给蛋蛋买了橡皮泥,蛋蛋很高兴。”我就又开始给蛋蛋做书了,第二本书是我自己编的”妈妈和宝宝“妈妈喂宝宝喝奶,鸟妈妈喂宝宝吃虫虫。”还不是很好。开始有动词了,第三本书一首儿歌“秋风秋风吹吹,树叶树叶飞飞,就像一群蝴蝶,张开翅膀追追。”开始有些意思了。

  感觉蛋蛋认字1000多字的时候,自己真正开始做书,蛋蛋开始一些阅读,不过每天有故事,还有另外的生字词学习,因为常用的字词他还认识有限,还要在单独强化。后来每天就一个故事,故事讲完,后面就把里面的生字词拉出来打印,给他看了,不再另外出生字词了,因为这时一些常用的他都会了。还有我觉得你不要太在乎生字词的反复率,因为故事认得多了,那些字词总会见到的,一些常用的毕竟还是那些。

  蛋蛋一岁10个月我开始教他,开始很快,9天,他认了30,40个字,然后怎么也不认了,我就停了,可是过了3个月,中间蛋蛋一次没看过,我无意问他,他竟每个字都还认识。因为当时在国内,我也没教他。到了法国,2岁三个月了,我从头开始,2岁半大概700,800字,这是开始我几乎2天给他做一本书,蛋蛋兴趣大曾,现在2岁八个月,我没仔细统计过,大概2000多字,现在他可以完整读整个婴儿画报{里面第一个故事,后面的所有儿歌,最后面的最长的故事,虽然也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但很少,},一些稍深一些的读物,蛋蛋也基本可以读。现在蛋蛋一般还要我指读,他还是有些小吧,会串行,另外毕竟才开始,一开始读书,我想就是这样的,一个字一个字读的,比较慢,慢慢就好了。

  说了这么多,觉得最开始的认字还是很必需的,很枯燥,这就要我们想办法,尽量加快这一过程。然后再可以开始阅读。

  另外我这里有些动词的图,如你需要,我可以发给你。

  很不好意思,在您面前班门弄斧了,不要见笑。

  主题:2000多的识字量不止可以读婴儿画报了。 [精]

  作者:小心心妈妈  发表日期:2006-03-11 05:59:31 [表状]

  基本的幼儿读物都可以读了。考虑到蛋蛋年纪还小,可以给些象小妖怪,迪斯尼,我真棒系列,奇思妙点新故事集之类有趣味的书,培养阅读的兴趣和顺畅。这样,四岁后就可以更上一台阶了。

  很佩服蛋蛋妈妈的心思和付出!这一步一步都是妈妈的心血啊!呵呵,我又要惭愧了。。。。。。我怎么老在想怎么偷懒呢?:))

  同时我也很同意不要每天只教几个字,快速地走,不急于测试,不但有利兴趣的维持,也是真正提高效率的良方,哪怕边学边丢,效果也比一个一个认来得快得多。

  关于串行,我的方法不晓得你行不行得通,因为孩子年龄不一样。我给心心读大字一些的文章,拿得离她远一点,手够不到,要求她不能用手指点着读,用眼睛来读,没几篇文章过后,小字的文章她读也不会串行了,同时也不会用手指了。

  主题:教授请进,特别又想了想您提出的关于两种阅读的问题 [精]

  作者:壮咪妈  发表日期:2006-03-11 15:33:27 [表状]

  昨天真是担心把它们搞混了,所以没敢当时回答。今天觉得想明白了,说来给您听听。

  我这次的方法,每天1个小时给好好阅读故事,应该是您说得的为了阅读而阅读,目的是提高深化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而让好好自己指读简单故事,则是第二种,为了识字而阅读。 不过,我希望不是完全为了认字,还能帮助另一个层面的阅读能力---能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脑子里的故事,再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来猜测不认识的字。

  到目前为止的实践表明,我对于第二种阅读的目的是达到了。在念我给好好编的故事时,我不再领读,而是让好好直接自己念,遇到不认识的字,先让好好猜一猜,不会我再告诉她。好好把“小布兔饿了,要吃东西”念成“小布兔饿了,想吃东西”,把“我们”猜成了“咱们”。

  我这样设计这次的方法,是反思第一次教壮咪时的困难而来的。虽然当时我也用游戏等方法教单字,没有让壮咪太过需要坚持来学习认字,但非常遗憾的是,当壮咪认识几百字了却不能自主阅读哪怕最简单的婴幼儿读物。也因此出现了700字,1500字两个坎,最后又是把阅读作为一大关卡来过的。我觉得原因是没有从一开始培养孩子把所识之字用于阅读的习惯。

  附我编的故事,用了几个好好的感兴趣点:1,好好喜欢所有关于她自己的故事,2,好好的玩具中有个小毛兔和一个小布熊,3,好好爱吃,4,好好跟爸爸出去,爱说好累呀来让爸爸抱。

  好好

  好好有小毛兔,小豆丁有小布熊。毛兔大,布熊长。

  毛兔饿了,叫起来,要吃东西,好好毛兔坐下来,一齐吃东西,咕嗞咕嗞,好香哦

  吃了东西,好好毛兔去旅行。小豆丁布熊看见了,叫起来,我们也要去。

  好好说,好,好,大家一齐去。我们去爬大山,去看大海,去大森林。一二一,走啰,走啰

  小豆丁说,看,前面有一座大山。我们爬上去。

  布熊说,看,前面有一片大海,大家用力划呀。

  好好说,嗨呦嗨哟,好累呀,毛兔说,用一点力吧。

  您觉得我的思路对吗?

  主题:贴两则翩翩这两天随手写的读书批注 [精]

  作者:翩翩妈  发表日期:2006-03-11 17:40:34 [表状]

  贴两则翩翩的读书笔记。读的东东,是自己找来的。有些奇怪,快乐的她,会喜欢这样的东东。

  读刘小枫<苦难记忆>

  摘抄:

  让活着的人记住死者,对活着的人来说,仍是一种奢侈,面对无辜的死者,活着的人对生命总是亏欠的。我只有恳请无辜的死者记住我,因为,他们活着,永远活着,而我是将死的。我属于他们,所以,恳请他们记住我。

  批注:

  这段话非常富有哲理。死了,就是永远活着,太对了。我很喜欢。活着,就是亏欠了生命。我相信。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命题,就是“无辜负疚”。它说的是历史总是让无辜的人去承载恶势力应该承载的愧疚感,让无辜者负疚。确实,在电影<索菲的抉择>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索菲,一个母亲,带着她的儿女被押往纳粹集中营。途中,纳粹勒令她交出一个孩子送往死亡营。索菲几乎要疯了,她想尽种种办法,来证明他们是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她甚至以美貌诱惑纳粹,可是都没有用。最后,她终于喊出:“要儿子!”

  这就是一个例子。索菲最后认为是自己杀了女儿--可是事实是纳粹杀的!可是,索菲的一生都会背负着纳粹应背负的愧疚!

  无辜者负疚!

  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摘抄: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批注:

  今天,恰好是一个雨天。作者的描写怪,又恰到好处,好,又难以理解。一个“泻”字,一个“灰美人”的比喻,简简单单又煞费苦心地营造出那气氛。“轻轻重重轻轻”,作者的文字好似雨滴,毫无节奏地擂在我心里。

  粗看,莫名其妙。细看,回味无穷。多看,爱不释手。

  雨,落在文章里,落在笔尖上,更落在我们心里。

  在一个雨天,“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读读那冷雨,就会感觉自己已变成了雨,落在自己的心里。

  “啪”。纯洁、简单的声音。雨的声音。迸落的水滴。裂为几瓣,砸在这里那里。

  张仲华教授回复:让我们惊叹的是儿童接受文化、思想的巨大潜力!

  在文明发展的千万年中,人类的文化和思想一点点沉淀下来,也被人类一代代中的优秀分子传承和发展。虽然翩翩仅仅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使我们看到儿童对文化、思想巨大的接受潜力,看到文化、思想对心灵的作用,看到教育的力量。这也是教育家们梦寐以求的结果,希望有更多、更多的儿童能够在学习、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思想中成长。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叹。

(http://www.yywsb.com) 编辑: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