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家庭教养
孩子面前,你还有多少权威
作者:佚名
更多

  调查链接之一:中国青年权威意识最弱

  1999年3月至2000年年底,由中、日、韩三国的多家机构共同完成了一次跨国大测查,被调查青年年龄在18-25岁之间,总人数达4000余人。在这次大规模、跨国度的调查中,有一项要求是将父亲对待孩子的态度按照“做孩子的榜样”、“给孩子提出忠告”、“像朋友一样相处”和“对孩子不干涉”进行排序,调查人员试图由此揭示受试者对权威的态度。结果,认为父亲对孩子要“作为过来人给予忠告”的比例,日本青年明显高于中国青年,说明他们更倾于父亲在家庭中应该具有权威地位。而中国青年更多地认为父亲对子女的态度应该“像好朋友一样相处”和“相信孩子,不干涉”(超过50%)。

  专家认为,这项数据清楚地说明:与日本和韩国青年相比,中国青年的权威意识最弱。

  调查链接之二:台湾青少年多不崇拜父母

  中国台北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逾四成中小学生的偶像是影歌星。调查人员调查了全台北13所国小、6所国中、9所高中、5所高职共2479名学生,发现;中小学生崇拜影歌星的占41.28%,崇拜父母的则只占11.47%,崇拜师长的更少,仅占2.63%。而且,将父母列为偶像的比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小学生有16.98%,国中阶段降为12.18%,高中生只有7.14%,高职比率最低,仅为6.23%。

  调查链接之三:厦门小学生抱怨父母不上进

  厦门市一所小学在学生中进行的调查的结果与许多父母的想像大相径庭,孩子对父母的金钱和地位不太看重,他们其实最希望自己的父母“多读书,懂外语和学会上网”。

  学校设计的这份调查问卷的意图是想让学生了解一下父母有多辛苦,从而激发出对爸爸妈妈的爱。但结果却有点让学校哑口无言: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爸爸妈妈不辛苦。因为家务是保姆或者爷爷奶奶在做。”

  那么,爸爸妈妈空闲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呢?接下去的调查项目的结果更令人不安,调查给出的几个选择—读书、收看新闻、学外语、学电脑、看报—显然给孩子们出了一个难题,因为这些都不是他们父母所“擅长”的。在读书、学电脑、学外语选择中,至少有90%的孩子的选项是空着的。因为不少孩子不约而同地说,除了做家务,父母经常做的事是看电视连续剧、打麻将、做美容或逛街。

  “你希望爸爸妈妈在空闲时间能做些什么呢?”调查最后问。以下是出现得最多的答案:“多知道新闻和国家大事”;“七点能准时和我到电视旁收看新闻联播”;“我要买一些报纸,让他们读”;“他们能够学会上网”;“他们能和我一起学习外语和电脑”;“我可以帮助做些家务,好让他们有时间读书、看报”。有的父母可能是无聊到了令人难以忍受,以致于孩子“恨铁不成钢”地写道:“真想把电视插头拔掉,好让他们不再看那些电视连续剧而多看看书和报纸。”

  “父母们从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教导孩子的机会,他们总是不停地告诉孩子,你必须这样做,或是那样做。”厦大一位教育学专家说,“但是,他们时常忘记自己应该怎么做。”他说,孩子是个敏锐的观察者,他们不可能只通过背诵我们口头宣教的条规来学习如何做人。我们自己如何生活,如何跟人相处,如何对待他人,他们绝对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和作风。

  三项调查,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甚至年龄段也不同,可是里面隐藏着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在子女面前,家长的权威不再固若金汤;家长的形象不敢让人恭维。

  第一项调查的是青年,但他们总是从小孩子长成的,他们的观念更不可能是成年之后才一夜之间习得,总是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学会的。可教他们的是谁呢?他们不再选择要父母“作为过来人给予忠告”,是他们不再需要,还是他们不再指望?

  第二项调查地点不在大陆,但台湾建安国小辅导主任卓瑛据此而生的感慨大陆的父母就没有吗?“父母亲在小孩成长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但是小孩到高中职后,因受同侪或外在价值观的影响,看轻学历不高或经济能力欠佳的父母,甚至以轻蔑的语气称呼,……”种种种种,你敢说这种事情你从没见过?

  第三项调查就更是让人汗颜了。它从某种侧面毫不客气地解释了上面两个调查结果的成因: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在孩子面前都做了些什么?我们是否真的还有资格要求他们尊重我们的权威?

  《孩子》观点:父母的权威是孩子给的

  大到治理一个国家,中到管理一个企业,小到教育一个孩子,这三者之间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其实,它们本质上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都需要管理、控制和引导。

  既然本质上共通,很多东西就可以借鉴。比如管理的效率和成本。比如权威。

  在管理过程中,与说服和交换不同,权威常常以极简单的方式运作,有的时候甚至一个字也不需要。在权威关系中,被管理者总是可以清楚而迅速地懂得,要他干什么,不要他干什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是这样强调权威在组织管理中的功能的:“即便(组织内部)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它也能使一项决策得以制定和执行。”这就是说,当管理者具备了对下级的权威时,管理者权力运作的障碍就会减少,命令得到下级无条件执行的程度就会增大,管理的效率就会提高。这种高效率、低成本,如果能体现在家庭教育之中,叫做“令行禁止”,是很多家长憧憬的事。但是怎么实现,家长们却不明就里:我们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他们就是不听!

  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家长对权威的理解。以前的政治学家认为,君主的权威等同于用约定的处罚所支持的指挥和控制地位。当你通过威胁孩子要打他屁股而迫使他老老实实坐在琴凳前时,是否有同感?但是社会学家认为,权威关系一般都要求合法性。根据罗得里克·马丁的观点,得到下级认同、被下级视为正当就是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它使权力的行使具有了非强制性的特征。

  你认为你在琴凳前面展示的权威合法吗?你认为孩子之所以坐在那里是因为内心信服而不是因为你人高马大吗?如果不,那只是淫威,狐假虎威。孩子不听从是很正常的事情。

  现代管理学还有一个观点值得家长们注意:权威作为被下级认同的权力,必然与权力拥有者的影响力相关。在企业里,这种影响力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因素:1.管理者的资源支配能力;2.经营能力;3.人格力量。那么在家庭教育中,这三个因素也有着对应得严丝合缝的诠释:1.你可以养活他;2.你总能指给他正确的方向;3.你值得他爱戴。

  从这个角度来讲,父母的权威实际上是孩子给予的。你的身上是否完全拥有这三个条件?尤其是后面两个?如果没有,你凭什么要求孩子赋予你权威?

  权威的作用如此之大,一旦失去,后果堪忧。全球著名的《时代周刊》曾经花大篇幅讨论过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给了孩子太多权利?美国的教育学家也曾经提出,19世纪的美国父母曾有过良好的权威,可是今天,他们中的不少人只能靠哄骗、央求和收买等大量须花费时间和金钱的事情来控制孩子,控制的边际成本上升了许多,有的时候多得他们甚至索性想放弃控制了。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树立权威的问题上失败了。

  在中国,情况并不比美国好到那里去,上面的调查就揭示了这一点。那么,父母的权威是怎样一步步失去的?我刊指导专家、著名家庭教育学者王晓春曾就这个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并且总结了9种最容易失去权威的父母之道。我们当然希望里面没有你的影子。但如果已经有了,别担心,只要你仔细阅读王晓春老师的点评,认真思考我们给出的建议,我们就有办法让你—

  怎样失去的权威,怎样拿回来

  个案一:溺爱迁就,权威失去原则性

  从幼儿园回来,津津在家看动画片,妈妈在做饭。这时,门铃响了。“是爸爸!津津快去开门。”妈妈在厨房里喊。但津津却像没听到一样,动都不动。

  “这丫头!”妈妈一边嘟哝着,一边走去开门。

  王老师点评:

  妈妈的做法等于告诉孩子:“我的话,虽然合理,你也可以不听,而且不听话能使你得到好处。”这类事情成百上千地积累起来,孩子当然不听话了—家长训练的嘛。

  正确做法:

  任何时候,不做无原则的让步。比如津津的妈妈,就该坚持让津津去开门。实在不行不惜关掉电视。目的要她明白两点:

  1.我只顾自己看电视,不去给爸爸开门,是不对的;

  2.我跟妈妈顶嘴没有什么好处。本来去开门只不过少看一小会电视,这下可好,一晚上不让看了。下回还是听话为好。

  个案二:要求多多,权威失去可接受性

  小雨暑假到了乡下奶奶家里,就变得像个野孩子:爬高上低,不睡午觉,不按时吃饭,甚至不洗脸不刷牙!邻居很奇怪:“野归野,怎么牙也不刷呢?”奶奶却能理解:“我那个媳妇有洁癖,平时管得严,小雨翻翻书都要洗手,吃点零食都要刷牙,忘记了就唠叨个没完。孩子可能是被管怕了!”

  暑假结束回到家,妈妈发现小雨好像变了个人一样: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结果她就愈发唠叨个没完,小雨则开始反抗,母子俩的摩擦渐渐变大,妈妈的话小雨更不听了。

  王老师点评:

  认准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话,要求过多、过细、过死,孩子不照办,就和孩子较劲,没完没了地指责唠叨。孩子烦极了,当然会反抗,亲子关系就逐渐成为持久战,这等于有计划地训练孩子、等着孩子破坏家长权威,很不明智。

  正确做法:

  权威必须有可接受性,必须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必须通情达理,不能全场紧逼。对孩子提要求必须慎重,要求要合理,同时不能太多,要一步一步来,以免孩子顾此失彼,心生反感。

  个案三:情绪性管理,权威失去稳定性

  阿永在幼儿园又被老师批评了,因为他又跟兰兰争抢玩具。差不多放学时,他心里有点害怕:上次老师跟爸爸告状时,爸爸说他敢再犯就要狠狠收拾他。今天爸爸会怎么对付他呢?

  谁也想不到的是,今天爸爸在听老师讲完之后,竟然只是笑呵呵地跟老师道了个歉,一点也没怪阿永!回家的路上,阿永忐忑不安,爸爸却兴高采烈地跟他聊起了别的事情:“爸爸的设计得奖了!得了1000元奖金呐!你想买什么?说!爸马上给你买!”

  王老师点评:

  权威要求稳定,没有稳定就谈不上权威。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没有稳定的原则,全凭自己高兴与否,情绪不好,孩子即便没错也要批评一顿;情绪好,孩子再错也一笑了之,这就是所谓情绪性管理。这样的家长看起来很有权威,但其实是假权威,不稳定,没有教育价值。

  正确做法:

  孩子做错了事,上次说要狠狠收拾,这次就一定要收拾。设计得奖是好事,想给孩子买礼物也没问题,但最好先压抑住喜悦,等处理完孩子的错误再说。奖励惩罚,都得落准地方。千万不能让孩子认为自己对错不重要,看准家长脸色就万事大吉。

  个案四:夫妻内讧,权威失去完整性

  明明老是被楼上的小彬欺负。几次之后,爸爸不高兴了:“他再欺负你,你就还手!男孩子得有个男孩子的样儿!”

  明明记住了爸爸的话。这天,小彬又来抢他的皮球,他勇敢地还了手。可回到家,因为衣服被扯破了,明明被妈妈狠狠骂了一顿:“净听你爸爸瞎说!他懂个啥?他在单位还不是给人欺负?以后不准打架了……”

  明明望望爸爸,爸爸却只是苦笑了一下,躲到房间里抽烟去了。

  王老师点评:

  家长教育思想不一致,权威就会破碎,失去完整性;孩子就会钻空子,家长权威就会落空。此外,父亲“妻管严”,母亲大权独揽,甚至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数落丈夫,很容易弄得丈夫威信尽失,一旦孩子长大,母亲管不住的时候,家长权威就会迅速崩溃。

  正确做法:

  且不论还手到底对不对,只要丈夫说过“还手”的话,妻子就算不同意,不肯当面表示支持,至少也要保持沉默。夫妻双方有不同意见,应该背后协商,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拆台千万不可。要知道,对方失去权威之日,就是你自己的权威即将垮台之时。

  个案五:过高要求,权威失去可行性

  “上次阿梨考钢琴5级时就说要你过5级,为什么说话不算数?明天升级考,你再过不了的话,别怪我不客气!”妈妈最后撂下这句话,离开了小雯的房间。

  小雯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钢琴前,想哭又不敢哭出声:什么叫说话不算数?是你们说的,不是我说的!5级?!我才学了一年多,怎么过5级?你们看阿梨过了就吵着让我过,可阿梨学了3年了!阿梨的妈妈就是教钢琴的!你们呢?你们连简谱都不认识!

  想了很久,越想越想哭,小雯决定睡觉了:不练了!练也是白练,反正明天是过不了的,到时候爸妈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王老师点评: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权威就会失去可行性,你再厉害也无法实现这种权威,因为孩子根本做不到,其结果就是父母自己打自己嘴巴,孩子无视父母权威,破罐子破摔。

  正确做法:

  认真分析情况,慎重提出要求。要求要能够实现,中途要不断表扬。小雯学琴一年多就能够参加5级考试,已经是惊人的进步了。与其苦苦相逼,不如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成绩,甚至是孩子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优点,孩子反而会更信服你、尊重你。

  个案六:其身不正,权威失去感召力

  睦睦爸爸妈妈要求睦睦每天晚上要练琴、写字和看书,可爸爸三天两头不是呼朋唤友到家里打牌,就是他到别人家搓麻将;妈妈则是个电视迷。

  一天晚饭后,爸爸又接到老友的电话准备出门时,见到睦睦仍坐在电视机前不动弹,便不高兴地对睦睦说:不许再看电视了,快练琴、写字去。睦睦极不情愿地拿出本子和笔,眼睛一边瞄着本子,一边瞄着电视,字写得歪歪扭扭的。

  毫不容易写完一页,又该练琴了。他一首曲子弹不了几次,就借口喝水、撒尿跑到厅里看几眼电视,妈妈怎么说都无用。说得多了,睦睦冒出了一句:我真惨啊,爸爸可以出去玩,妈妈可以看电视,我什么时候当上爸爸就好了。

  王老师点评:

  真正的权威光靠家长的地位和身份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靠家长的人格感召力。而要提高人格感召力,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努力做到。不然的话只能以势压人,说话不会硬气,就容易失去权威。

  正确做法:

  台湾教育家提出,“教育无他,榜样而已。”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权威的养成。让孩子学习,家里就要有学习的气氛,家长就要做学习的榜样;其他好的习惯的养成也概莫能外。你自己去玩,孩子何尝不想玩,你怎么能让他去学习?孩子佩服你,敬爱你,用不着施加压力,也愿意听从你的指导。

  个案七:言而无信,权威失去信任基础

  “阿聪啊,明天幼儿园演讲比赛好好加油!争取拿个第一名,妈妈带你去香港找表弟玩!”

  阿聪像是没有听到一样,继续翻着小画书。

  “你妈跟你说话呢!这孩子,一点礼貌都没有!”爸爸瞪了他一眼。

  “算了算了,儿子生我气呢!上次说得名次就去香港,结果不是非典没去成嘛!唉,聪啊,妈妈不是故意的……”妈妈走过去,半是安慰半是道歉地想摸摸他的头。

  阿聪把头一偏,躲开了。瞟了妈妈一眼,他还是什么也没说。

  上次比赛一完,所有好朋友都知道自己要去香港了,最后却……他知道是非典害的,知道妈妈不是故意的。但非典过去了也不补去,这会又说拿到第一才能去。我才不稀罕呢,阿聪心里不舒服极了。

  王老师点评:

  没有信任就没有权威。许多孩子总是对家长下保证,事后却做不到。遇到这种情况,我劝家长先不要责备孩子,要想想自己是否也常常说话不算数。一般说来,家长一贯遵守诺言,孩子是不会这样的。所以家长只要答应的事,就必须兑现。不讲信誉的家长是难有权威的。

  正确做法:

  许诺之前要考虑清楚:值不值得许这个诺言?许下了能否兑现?如果当时没有考虑清楚贸然许下了,只要不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该兑现的时候就得兑现。即使是因为客观因素无法兑现,也应向孩子说明,取得孩子的理解,并寻找机会予以补偿。

  这种事情没有任何余地。实在要说有,也只在下一次—下次许诺的时候,想想你头上父母的冠冕,想想你的话一旦出口意味着什么。然后,悠着点许诺言。

  个案八:豆腐心刀子嘴,权威失去情感基础

  大街上,一位妇女揪着一个小男孩的耳朵破口大骂:“我到底哪里对不起你了?我上辈子欠了你的吗?生你出来就是要你这么报答我?我下岗了这么多年,卖香蕉也要供你读书,你是猪脑子啊?你给我考一科及格的行不行?求求你了,我给你磕头了……”

  骂着骂着,妇人痛哭流涕,瘫倒在地上。路人不忍纷纷来劝,惟独小男孩一脸漠然,机械地揉着红肿的耳朵,面无表情……

  王老师点评:

  操心孩子,担心孩子,如果方法不当,孩子会做相反的理解。如果有一位上级,一天到晚经常批评、贬斥、打骂、不理解您,您会心甘情愿服从他吗?建立权威是为了管理好孩子,可如果你动辄打骂、公开羞辱,孩子跟你连亲情都没有了,他还会听你的吗?你又还管来干吗?

  正确做法:

  树立权威,首先要奠定情感基础。家长要善于将心比心,善于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理解他,孩子才会愿意听家长的话。尤其是要注意避免在公共场合责罚和羞辱孩子,试问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又怎么会尊重父母?

  个案九:滥用强权,权威容易被颠覆

  鑫鑫很早就听幼儿园的小朋友说海洋馆特别好玩,里面还有很多很聪明的海豚。可是爸爸一直不肯带他去:“有什么好玩的?又贵!不如去看爸爸打网球,那才好玩呢。”

  这个星期他得了三朵小红花,爸爸总算答应周六带他去海洋馆了,但事先声明:下雨免谈。

  星期五晚上,真的下雨了,鑫鑫的心里很难受。爸爸安慰了他几句,就忙着打电话约人第二天早上打球了。

  谁知道,第二天早上,天却晴了!鑫鑫高兴地跑出房间找爸爸,却见爸爸已经拿好了球袋、换好了衣服,准备出门了。

  “爸爸,天晴了!”鑫鑫小声说。

  “哦,晴了?好像是晴了。可是林叔叔他们还在等爸爸呢,昨天约好了—”爸爸边支支吾吾边往外走,眼睛有点不敢看他。

  鑫鑫突然大哭起来,拽着爸爸的球袋就赖在了地上:“你说话不算数!你不是好爸爸!不准走—”

  “放开!起来!”爸爸急了,“还有没有规矩?造反了你?我说不去就不去!晴了也不去!我是你爸爸,你就得听我的!”

  王老师点评:

  这种“权威”只能让孩子慑服,无法信服,因为它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人与人之间没有道理可讲,没有是非可言,只有等级、尊卑、强弱。只要你是弱者,你就总不对;而只要你是强者,你就老正确。这会让孩子在心里忍着,心想长大再说。一旦长大,发现了自己的力量,感觉到自己成了气候,孩子就要挑战家长的权威,要夺权,要自己尝尝当权者的滋味。

  正确做法:

  想有权威,道理先行。让道理来说话,比吹胡子瞪眼睛更有力、更有利。如果确实下雨,爸爸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打球;但天确实晴了,这场球就无论如何打不得,哪怕约的桑普拉四斯、是阿加西、是张德培!

  就算因不能悔约一定得去,也该跟儿子讲道理,与他商量;抬出“老子”的头衔来压服孩子,是最笨、最无能的老子才会干的事情。

  策划/执行:《孩子》编辑部

  本期在线特别指导专家:北京基础教育研究所 王晓春

  责任编辑:叶展铭

(http://www.yywsb.com) 编辑: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