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则案例:
随着一阵嘈杂声,一对憔悴的中年夫妇带着一个耸肩甩头的小男孩步入诊室。这个做着怪动作的孩子还时时发出嚎叫声。含泪的母亲讲述了一段令人心酸的经历:
新新的爸爸下岗了,这个家仅靠身为护士的妈妈来支撑。爸爸因找不到工作而越发少言寡语,甚至借酒浇愁。一天,酷爱洁净的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目睹家内的零乱、爱人的颓废,终于忍不住了……此后争吵常常出现在新新的家中。
十岁的新新心灵颤抖着:我爱爸爸,更爱妈妈,我愿意你们俩好,你们的争吵让我害怕!
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新新的帽子还是去年买的,今年戴着紧了一点。妈妈说:“再买一顶吧。”爸爸接过话茬:“还能凑合戴,就这样吧。”新新惟恐爸爸妈妈因为帽子再吵起来,就忙说道:“没事、没事,挺舒服的。”
渐渐的,爸爸发现新新戴着帽子时总皱眉,他呵斥到:“别挤眉弄眼的!”新新委屈地说:“帽子勒得我有点痒痒。”爸爸也意识到这帽子是该换了。可是当爸爸给他买了一顶大些的新帽子戴上后,那挤眉弄眼的毛病仍然有。爸爸生气了:“你再皱眉我就揍你!”但这丝毫没有改变新新的表现。
春天来了,新新可以不戴帽子了,非但皱眉的毛病没减轻,反而又增添了眨眼的动作。爸爸急了,真的打了新新。孩子流着眼泪辩解道:“我不是故意的,爸爸,您别打了。”新新的“不良”表现愈演愈烈:以摇头、耸肩替代了眨眼、皱眉,半年后竟从嘴里发出一种吭吭的声音。
又过了半年,新新竟学起了狼嚎。妈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着孩子来到儿童医院。经医生诊断,新新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TS)”,让他每天服药,并指导其父母去心理咨询。一个半月过去了,新新那些抽动的动作消失了,怪声也没有了,爸爸也比以前振作了,欢笑又回到了这个家。
新新的抽动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
该病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障碍,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或Tourette综合征,起病于儿童时期,以男孩多见。儿童常因身体某些部位的不适感,如帽子、衣领过紧,眼内异物、结膜炎、鼻炎等产生习惯性动作而固定下来。当刺激物消失后,抽动症状仍持续存在。有些在其家庭成员中有眨眼甩头或洁癖、强迫的人,可考虑与遗传因素有关。另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不良的家庭环境、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家庭生活事件、父母特殊性格、亲子关系不融洽、学习负担过重、考试失败、儿童社会活动过多、不恰当用药等均可成为促发因素。
患儿常常表现突然、快速、重复、不自主、多变的抽动,往往于睡眠后消失。抽动并不一定固定在一个部位,一般起始于头面部肌肉,如眨眼、挤眉、扮鬼脸等动作。随着病情的发展,抽动逐渐累及身体各部位,一般无规律,可同时抽动也可从一组肌群转到另一组肌群抽动。发声抽动是另一主要症状,孩子可表现为简单的发声抽动,或讲脏话、重复模仿话语等。有些患儿在抽动之前会有某种局部灼热、痉挛等先兆。有些患儿会出现强迫症状、注意缺陷或多动、厌学、自伤、猥亵、攻击行为等。该病病情往往起伏波动持续数年,部分患儿青春期后抽动症状可改善或缓解,有些人可迁延至成年甚至终身。
对于严重的抽动障碍儿童,应用药物治疗非常必要,这是综合治疗的基础,同时配合心理及行为治疗。
临床观察发现,抽动障碍的症状在紧张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因此,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制其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如发现患儿抽动明显时,可让他帮你把报纸递过来或做些轻松的事,通过肢体有目的的活动而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
儿童常因挤眉弄眼等抽动症状而深感自卑,他们不愿出头露面,社交退缩。越紧张,自卑症状越严重,症状越严重就越紧张自卑,患儿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感到痛苦而不能自拔。如果此时父母还没完没了地指责,犹如雪上加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恶性循环,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父母与儿童一起分析病情,正确认识抽动症状的表现就像躯体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病,逐渐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
(http://www.yywsb.com) 编辑:范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