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育儿问答
孩子挤眉弄眼是坏习惯吗?
作者:医药卫生网
更多

最近,我接到一位热心读者的来信,他在信中写道:“陈主任,我儿子今年7岁,一年前出现反复眨眼症状,以为是结膜炎,用氯霉素眼药水和金霉素眼膏治疗,不见好转。两个月后又出现嗓子难受、咳嗽、出怪声的情况,去耳鼻喉科就诊,按咽炎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半年不但挤眉弄眼出怪声,还经常晃头、甩胳膊。多处诊治,有的医生说是多动症,有的说是小舞蹈症,还有的说是坏毛病。用过一些药物如利他林治疗,不但不好反而加重。现在孩子非常自卑,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学习成绩开始下降。老师认为他是个坏孩子,让他在教室当众表演是怎样挤眉弄眼的。这是孩子的坏习惯还是疾病?”

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顽皮或坏习惯了,而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一种儿童精神疾病——抽动障碍。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etes),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本症通常在315岁间发病,在儿童期发生率为17%,男多于女,男女之间的比例为31。主要表现为同一组肌肉快速、频繁、刻板、重复、不自主、无目的、短暂、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这种抽动可发生于任何一组肌肉,最常见于头面部肌肉,像眨眼、皱额头、皱鼻子、鼻翼抽动、露齿、咬嘴唇、伸舌头、面颊肌抽动、伸缩颌部、点头、摇头、颈肌抽动、头向一边倒、头部转动等,都是抽动症的具体表现。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上述症状在一个患儿身上只会出现一两项,症状时轻时重,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往往被家长误认为是孩子的坏习惯而加以责备。
      
抽动症不光发生于头部,还会发生在身体的其他部分,像上肢抽动、下肢与驱干肌抽动、呼吸和消化道抽动等。上肢抽动,表现于手指弹动,手不停地抓紧放松、放松抓紧,或者一阵阵紧握拳头,前臂摆动,耸肩等;下肢与躯干肌的抽动表现为,下肢一阵阵抽动,脚趾一阵阵抖动,特殊的步态,躯体扭动或跳动;呼吸或消化道的抽动症,常见的有呃逆、叹息、哈哈、喷嚏、吹哨性呼吸、深呼吸、打嗝、吮吸、咂嘴、不停地清嗓子等等。 以上种种症状,每次发作仅是一种症状,且动作姿势刻板、少变。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
     
发生抽动症的原因,一是情绪因素,如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的动画片,特别是焦虑情绪,常常是儿童对某些心理上的冲突矛盾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还有人认为与患儿曾有运动活动遭受限制的历史有关,如可能由于父母对儿童安全过分担心,也可能由于早年某些疾病的影响而限制了儿童参加运动活动; 二是学习因素,开始患儿出现抽动可能是出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例如为避开头发等异物而眨眼,或学习模仿他人某些生理缺陷或病态,长期下去就成为习惯性抽动; 三是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突发的躯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等都可以成为诱因; 四是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

总之,孩子出现挤眉弄眼并非是儿童顽皮或坏毛病,而是一种疾病,家长不应该训斥或打骂孩子,应该及时带孩子到专科医院就诊,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云南大理市下关开发区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医师 陈福新



(http://www.yywsb.com) 编辑:梁如意